《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關於知錯就改的小故事: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說的是有一次,孔子來到學生子遊治下的武城,看到子遊在用先王的音樂教化武城的老百姓孔子就笑了,開了句玩笑,說:“用先王留下的高深音樂來教化這裏的普通老百姓,有點像用殺牛的大刀來殺雞了”

子遊聽到後,說:“老師,你以前教育我們說修養高的人受到了教化就要懂得去愛人,修養低的人也要教化,教化了之後才好統治現在我就在用先王的音樂教化他們,你怎麼能說我是殺雞用牛刀呢!”

子遊這話說得是真不客氣,當麵頂撞老師不說,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孔子卻說:“學生們,子遊說的話很有道理,你們要聽子遊的,我之前說的話是開玩笑的,別當真!”

孔子知錯能改,麵對子遊如此責問,爽快地承認了錯誤,絲毫沒有想要掩飾的意思孔子自己曾經說:“小人之過也必文”隻有小人才會想著怎麼掩飾自己的錯誤,真正的君子,首先想到的是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錯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坦誠接受批評,承認自己的缺點非但不會影響個人形象,還會讓人顯得更加謙和、更加有教養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過錯好比日食和月食他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要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了過錯怎麼可能不被人知道?被人知道了卻不肯承認、不肯改正,還有什麼比這更愚蠢、更有失風度的?

因此,有了錯誤一定要承認,這樣才符合君子之道但是,孟子說,這樣不夠,還得再補上一條:承認錯誤之後一定要改,一定要立刻改因為有一些人往往是“積極認錯,堅決不改”孟子就講過一個寓言,專門諷刺這種人:有一個人喜歡偷鄰居家的雞,每天都要偷一隻雞有人跟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怎麼能偷雞呢?”偷雞賊就回答說:“你說得很好,我承認錯誤我改,我改成一個月偷一隻雞,等偷到年底,到明年我就不偷了!”

孟子對此評論說:“已經知道做錯了,就該馬上改啊,哪有等到明年的道理!”

知錯不改非君子,否認過錯絕不會讓自己顯得更加明智,承認過錯也不會讓自己顯得很愚蠢,隻會讓人顯得更有氣量、更有風度

文質彬彬真君子

內在美和外在美究竟哪個更重要?相信許多人都會脫口而出:“當然是內在美重要!”雖然我們心裏可能未必這麼想,但這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的:內在美比外在美重要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衛國有一個叫棘子成的大夫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問孔子的學生子貢:“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所謂的“質”指的是人內在的修養,“文”指的是修養的表現,主要是“禮”棘子成的問題翻譯過來就是:“君子隻要心中有仁的思想就夠了,何必講究禮呢?”子貢卻回答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即表示君子內心的仁和外在的禮其實是相通的

子貢這番話其實來自於孔子,孔子曾經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隻注重仁而忽略了禮,就會顯得粗野;隻注重禮而忽略了仁,則會顯得浮誇隻有把內在的仁和外在的禮統一起來,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可以說孔子的這番話是極為符合中庸之道的,內外兼修,兩者都不可偏廢一個真正的君子必須是外在形象和內在修養的結合,不可以偏廢其一

孔子能夠把外在美和內在美提升到同一個高度,實在是很開明因為有些人認為,內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而人的外在表現都是浮誇的東西,有時間收拾自己的外在形象,還不如多學點東西充實自己例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等人的衣著隨便曾是舉世公認的,因為他們的“質”,也就是內涵氣質已經不需要再用那些浮誇的“文”來裝扮自己了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比爾?蓋茨穿西裝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而一身休閑裝或一身工作服再配上大眼鏡的形象已很難見到所以,有人說比爾?蓋茨更加成熟了

其實,比爾?蓋茨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他曾經請專家對自己的形象進行設計、包裝與宣傳比如,1991年,他要在拉斯維加斯發表演講,但是演講並不是比爾?蓋茨的長項為了讓自己以更好的形象出場,使自己的演講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與傳播力,比爾?蓋茨專門請來了演講博士傑裏?韋斯曼為自己的演講作指導比爾?蓋茨演講時,熟悉比爾?蓋茨的人都非常吃驚,隻見他一改往日懶散隨意的形象,穿了一套昂貴的黑西服他那尖銳的嗓音雖然無法改變,但絲毫沒有影響到他的演講結果,這場主題為《信息在你的指尖上》的演講傳遍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家講究中庸,不偏廢其一一個人的內涵當然是重要的,但內涵也需要表現出來,出色的外在形象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春秋繁露》中說:“衣服容貌者,所以悅心也”說的就是外在形象的重要性當然,那些隻注重外在形象而不重內在修養的人就算看上去再光鮮也算不得君子,同樣,隻注重內在修養而不重視外在表現的人,在孔子看來,也算不得君子

君子之爭

常常有人說:“中國人不愛爭勝”“中國文化中很大的問題就是提倡不爭,從而消磨了民族的銳氣”這話說得並不是沒有道理,中國文化中確實有提倡不爭的思想,比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但這些是老子說的,是道家文化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和儒家是互補的

孔子雖然說:“君子無所爭”但還有下半句:“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是不愛跟人爭的,但並不是不爭君子有君子的爭法,比方說射箭,上場的時候相互行禮作揖,比完了就下場喝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這句話透露出兩個內涵,一是君子豈能不爭君子不是冤大頭,別人欺負上門了,能不還手嗎?正當的利益能不去爭嗎?須知儒家是一門教人為善的學問,不是教人軟弱,更何況孔子本人都是爭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