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今世養生,來生如佛(2 / 3)

中醫認為腎屬水,心屬火,正常情況下腎水心火是相濟的,這就叫心腎相交。如果心腎陰陽失調就會形成水火不濟,引起心腎不交而導致失眠。子時失眠,則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此外,如果睡覺時胡思亂想,睡時如有思想,在枕上轉側思慮,睡不踏實,也會耗費心神。

而午時,是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這段時間,是心經當令之時,這也是上下午更替、陽氣與陰氣的轉換點。此時的養生重點就是養陰,且盡量不要去幹擾這個天地自然的陰陽交界過程。此時可靜坐一刻鍾,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古人就很注重午時練功以達到心腎相交。所謂心腎相交就是要讓心火與腎水相交,陰陽調和。但是心在上,為火,容易往上飄,而腎在下,為水,容易向下走,這樣心腎不相交,心火會讓人一直很精神,處於興奮狀態,睡不著,這就是失眠。現代人不練功,午睡就是讓心腎相交的一個方法。

但是現在更多的年輕人、上班族午休時間很短甚至根本沒時間午休,中午能在桌子上趴著歇會兒就已經算奢侈的了。其實這對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在午時,就算沒有地方躺下好好睡一會兒,哪怕是靜靜地坐著,哪怕隻有十分鍾的時間,也應該盡量閉上眼睛休息一會兒,養一養自己,這對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可見,睡好子午覺非常重要,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兩個時間段,這兩個時段休息好了,對養生是非常有益的。

心氣平和是健康的最佳狀態

古人的養生觀,強調一個“和”字。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在《閑情偶記》中說:“心和則百體皆和。”和,概括了心理與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內涵。

心氣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狀態。試想,一個人每日處在浮躁、煩躁甚至暴躁之中,久必情緒失調、髒腑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往往無法避免,但用心平氣和來達到處事平和,則必須要心胸開闊,寬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心誌。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因憂鬱而破壞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更會使血流貫通,真氣舒達,一和百和,身泰壽延。

“藥王”孫思邈活到了一百多歲,最根本的養生秘訣就是他倡導的“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按他的養生理論,他所倡導的“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隻有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的境界。

通俗地說,“十二少”與“十二多”的精華就是“心氣平和”,從心理上、思想上盡量減少對身體不利的意念。

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平衡,心順氣暢。這樣,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結就沒有“市場”。這樣,就不致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哀傷肺,過樂傷腎。人體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難上身,自然利於身體健康。

要做到“心氣平和”還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於克製,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係。

心氣平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甲拜袞桑在《西藏醫學》中論述說:“要維護良好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對身體的活動、言語及思想有所節製。正如一個人不要到有險情的水中遊泳,不要坐有危險的船一樣。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這句話闡明了“心氣平和”,一切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為人處世,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常存我心,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元氣充沛,髒腑功能好。

笑聲不斷,自然笑到病除

“笑一笑,十年少”這句俗語幾乎人人皆知,是說笑能防病、健身、延緩衰老,使人年輕化。不僅如此,笑還能治病。

有一次,李時珍被一個知府請去看病,李時珍把了脈後說:“老爺的病不是什麼大病,隻是經血不調,吃了我的藥,包好不誤。”

知府見李時珍滿口胡說,派人把李時珍趕了出去。趕走了李時珍,知府越想越好笑。把個男人當成女人診,這真是世上有五穀雜糧,人有千奇百怪。每天,他想起這件事就要大笑一陣,說也怪,往日他不感到餓,笑過以後就曉得餓了,要吃東西。開頭還隻是要吃粥,過兩天就想吃幹飯。一天,兩天,十天半月,飯量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健壯,也沒有再找郎中看病吃藥,病就自己好了。

一天,知府正在後花園喝酒賞花。李時珍來要上次看病的錢。知府拍著桌子對李時珍說:“你哪給我看過病?莫不是敢訛老爺的錢不成?!”

李時珍說:“實話相告,老爺得的是氣悶在胸,五焦不通的陰鬱惘仲之症。這病隻有用笑才診得好。一笑百病除。自能散氣順心,通脈活血,疏鬱愁為暢意,要是我直說病症,你就笑不起來,病也診不好。我故意說你男人得了婦人病,你會覺得荒唐,想起來要笑,病才好得了。”

知府好半天才醒轉過來,知道李時珍是醫道高明的醫聖,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出了大門。

笑是不用花錢的良藥。“一個小醜進城,勝過一打醫生。”這句俗語充分肯定了笑在治病中的作用,小醜的形態引人捧腹大笑,許多病痛,特別是心理疾病會隨著笑聲而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