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今世養生,來生如佛
第一章 上士養心:勤動腦體不動心
要養生,養心需先行
藥王孫思邈認為:“安心是藥更無方”,這句話強調了養心的重要性,中醫也認為養生要先養心。因為,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配合其它所有髒腑功能活動,起著主宰生命的作用。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兩個:
1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麵: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而輸送到全身。脈,即血脈,是氣血流行的通道,又稱為“血之府”。心髒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運行周身,維持各髒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中醫學把心髒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的這一動力和物質,稱之為心氣。另外,心與血脈相連,心髒所主之血,稱之為心血,心血除參與血液循環、營養各髒腑組織器官之外,又為神誌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同時貫注到心髒本身的脈管,維持心髒的功能活動。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脈管內正常運行。
如果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即可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心氣不足:即心的精氣虛少,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低。可見心慌心跳,麵色無華,脈虛無力等。
(2)心血瘀阻:若心氣不足,血運無力,可導致心髒血液瘀阻。可見心悸,心前區憋悶疼痛,麵色灰暗,口唇青紫,脈搏節律不整等。
(3)心血虧虛: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以心氣強健、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基本條件。如果心血虛少,脈道不充,則可見心悸、麵色口唇蒼白,脈細無力等。
2心主神誌
心對於人體,如同君主在國中處於主宰地位;九竅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職責一樣。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竅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條不紊地發揮其作用;如果心裏充滿著各種嗜欲雜念,眼睛就看不見顏色,耳朵就聽不見聲音。所以說心要是違背了(清靜寡欲的)基本規律,各個器官也就會失去各自應有的作用。
因此,養生之道,不在求仙丹靈藥,而在養心。鑒此,我們要注意心理衛生,學會從以下幾個“心”做起:
1靜心:就是要心緒寧靜,心靜如水,不為名利所困擾,不為金錢、地位勾心鬥角,更不能為之而寢食不安。
2定心: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事在人為,樂在創造。要善於自我調整心態,踏實度日,莫為瑣事所煩憂。豁達樂觀,喜樂無愁。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豈非愜意?
3寬心:要心胸開闊。宰相肚裏能行船,心底無私天地寬。讓寬鬆、隨和、寧靜的心境陪伴您,豈非是快樂每一天?
4信心:麵對生活中的失意與坎坷,不灰心、不氣餒,對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堅信通過努力,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潛能,就能渡過難關。
5善心:要有一顆善良之心,時時處處事事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好善樂施獻愛心,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熱情的援助之手,自己的心境也會得到慰藉。
延年益壽之本在於養心調神
很多老人在談到長壽之道的時候,總是讓我們很驚訝,都說吸煙有害身體健康,可是有的老人幾乎煙不離手,還是活到100多歲;都說生命在於運動,有的老人卻偏偏不愛運動也能高壽;還有嗜好喝酒的、尤喜吃肉的、長期吃素的等等,都有長壽的代表,於是很多人就鬱悶了,到底哪種長壽之道是正確的呢?
其實,真正的長壽之道是《黃帝內經》中談到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雖然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可否認的出現貪婪和欲望,所謂欲望無止境,如果不懂得節製,遲早會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才是長壽的不二法門。誰見過哪個斤斤計較、心事重重、雜念叢生、心胸狹窄的人是能夠長壽的?
因此,養生之道,關鍵就在於養心調神。就拿武則天來說吧,她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從不起眼的宮女逐漸爬上皇帝寶座,日理萬機,竟能活到81歲。究其長壽的秘訣,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她豁達大度,胸襟開闊,既有主見和魄力,又能集思廣益,傾聽群臣的不同呼聲,哪怕是逆耳的諍言。駱賓王曾隨從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她,在《討武氏檄》中責罵她“穢亂春宮、狐媚惑主”等,共羅列罪狀二十餘條,她卻認為:“如此人才未獲,使其流落不通乎?宰相之過也!”可見其心胸之豁達。二是她善於養心調神,武則天自幼受篤信佛教的母親熏陶及後來三年出家為尼的經曆,使其養成了修身養性、以靜製動、“坐禪”養心的習慣。她長期堅持閉目靜思,調息養神,使她既使在總攬朝政的百忙中依然精神抖擻,神清智明,對各種關鍵大事能當機立斷,應付自如。
可見,武則天的長壽與她常年堅持養心是分不開的。在《黃帝內經》中,心被稱為“君主之官”,就好比是一個國家的皇帝,掌管的是神。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是統領一切的。同樣,人的身體也好比一個國家,心這個“皇帝”所主管的神也是最重要的、統領一切的。我們常會聽人說,這個人心神不安,心神不定,那就是指狹義的神,是指人的思維、意識、精神活動。《黃帝內經》反複講,神安則心安,心安人就安了。所以,我們要再次重申,養心調神才是延年益壽的根本所在。
養神:子時不能失眠,午時要小睡
在十二個時辰中,中醫特別重視子時與午時,認為子時與午時是相對的。子時是一陽生,午時是一陰生。這正是中醫的高妙之處,並不單純地看事物的表象。而子時睡好覺,午時小憩片刻,對於養心調神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說子時,子時是夜裏11點到1點這段時間,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這時人體中的陰氣最盛,陽氣初生,力量很弱小。“陰氣盛製寐”,所以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質量是最好。睡眠充足了,體內的陽氣才能生發起來,如果你不睡覺,而是繼續學習或者工作,它就生發不起來,進而影響一天的精神狀態。因此夜晚在子時以前上床,可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