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乏味的生活

比爾·蓋茨說:在這世界上,那叫做“生命”的刺激冒險的機會,是你惟一能去做的。因此,為何不計劃它,盡量設法活得豐富而又快樂?

世上充滿了有趣的事情可以去做。在這令人興奮的世界中,不要過乏味的生活。

生活要過得簡單而不乏味,有情趣而不孤獨,這需要生活的技巧。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到了40歲以後,生活就過得非常“簡單化”了!所謂“簡單化”,一是指對於一切的事件,能夠得法而不隨便浪費到無用的地方。

當然,僅僅生活簡單化還不夠,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好好地學習一些技藝。一個人到了50歲以後,能力就將逐步衰退,換言之,學習進步的速度,就不得不減慢。50歲以後的人,想學習什麼新的技藝,就比較困難了。

懂得“生活技術”的人,不一定就是懂得“生活藝術”的人!所謂“生活技術”,也就是“職業技術”——你有“謀生”的本能嗎?假如你回答說:“有!”那麼,你的“謀生本能”便是“生活技術”,因為沒有這種“技術”,你便不能“生活”!

芝加哥的約瑟夫·沙巴士法官,他曾審理過4萬件婚姻衝突的案子,並使兩千對夫婦和好。他說:“大部分的夫婦不和,根本是些源於許多瑣屑的事情。諸如,當丈夫離家上班的時候,太太向他揮手再見,可能就會使許多夫婦免於離婚。”

勞·布朗寧和伊麗莎白·巴瑞特·布朗寧的婚姻,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美妙的了。他永遠不會忙得忘記在一些小地方讚美她和照料她,以保持愛的新鮮。他如此體貼地照顧殘廢的太太,結果有一次她在給姊妹們的信中這樣寫道:“現在我自然地開始覺得我或許真的是一位天使。”

簡單的生活瑣事,可能會給你帶來不同的結果,就看你怎樣應用技術來處理了。

真正懂得樂觀地去生活的人,是因為他的生活富有情致。

我們也許都這樣認為:作家的生活就是貧困一詞的詮釋。我們卻不可以否認:作家的精神生活是如此富有!

人生的“美滿生活”,並不是指“職業”上有何成就,也不是指“謀生技術”上有何進展;而是每個人努力的結果,心靈上必可得到一種安慰。

但這種“安慰”,不是宗教上的“抽象”,也非哲人的“玄虛”,而是“事實”的證明。

愛迪生的“電氣研究”成功後,他的名字立刻“譽滿全球”,這樣的“安慰”,是“生活藝術”上的安慰,是心靈上的安慰。

追求個人生活的情緒,不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還可以得到情感的升華。

對於生活,人們不應該消極、灰心,而要加倍努力,為自己的心靈營造一方淨土——生活情緒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最好方式。

任何人都想過幸福且充滿活力的人生。要實現這個願望,時時接受新事物的挑戰就顯得格外重要。

生活的心境不同,是導致一些人覺得時間過得快的主要原因。

因為,他們很久已沒有嚐試新鮮的事物,聽聽新鮮事了。

我們要努力對很多事物充滿興趣,尋找新的挑戰,並且去體驗一些新的發現——打破乏味的生活方式。

比爾·蓋茨經常將戴爾·卡耐基先生的掛在嘴邊:

“隻要生活有情趣,我們將不會老是踩在馬路上的香蕉皮上。”

從工作中解脫

調換工作有時是讓自己得到休息的最好方法。有一次,有人問沃納梅克,他的休息方法是什麼。他的回答是:“我麼?我是靠調換工作來休息的。好像批發與零售是完全相反的一回事一樣……當我拿起另外一件事做時,便會使自己從原來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得到了休息。因此我是常常來回換工作的,我有許多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它們中間調換著做。”

一件事情做疲倦了時,這時換一件事做一做,你確實會感覺到這種調換能使你得到休息。許多人工作繁重時,就是利用這種方法,既做了許多事,同時又得到了適當的休息。羅斯福、格萊斯頓、福特都證明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羅斯福能做那麼多事情就是因為他能夠從這件工作換到那件工作。不時調換工作就是他休息的方法。

因此,每天應當準備一張預定工作表的價值,在此就很明顯了。把一件工作做得讓自己身心俱疲是有損健康的。你應當將一天的時間分為若幹段。在第一段時間內做這件事,第二個時間段便換一件,過後又換一件,最後再回到第一件上來。按照這種做法,你不但可以做很多事,而且一天工作完畢後,你不會覺得有多疲倦。

奇怪的是,有時當我們絞盡腦汁想得到一個問題的答案而得不著時,短暫的休息反而能給予我們啟發。我們搜腸刮肚地去追求,然而我們心用得越厲害,答案似乎離我們越遠。這時我們的大腦在原地打圓圈。

發生這種情形時,最好的辦法是丟開問題完全不想,找點別的事來做。當我們完全不去想它的時候,答案卻往往會忽然從心裏跳出來了。

大衛·麥克蘭是美國一位鑄造專家,他這樣談起他的一段經曆,這種經驗並不隻有他一個人有過,許多別的人、一些大思想家都有過類似體驗。當時他正在試驗一根鋼條和一根鐵條,他發現在鐵店裏的煤炭爐上,鋼條先熔。然而在實驗室裏的泥杯中煆燒時,卻是鐵條先熔。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現象呢?好幾個禮拜這件事還都索繞在他心中。有一天晚上,他睡在床上時忽然想出一個道理:因為鋼條在實驗室的泥杯中沒有和煤炭接觸,在鐵店裏是接觸的,而煤炭中含炭的成分很高。很可能是鋼條在鐵爐中吸收了一些炭,從而減低了它的熔度。接下來的實驗證明了這種推測的正確性。

容易動感情和易於煩躁是不能保持清楚的思想的。有時,一個問題的答案老想不出時,我們多半會生氣和煩躁,而在心中暗暗地下定決心非要想出來不可,或者就是幹脆不去想。這兩種態度是永遠也找不到答案的。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暫時地忘記它,去做點別的事,或是完全休息一會。等到腦袋清醒後再來思索。不過,大多數情況是,答案來的時候,不是在你因苦思冥想而筋疲力盡的時候,而是在你完全放鬆、絲毫不去想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