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往往隻有一次機會(3 / 3)

一個有敏銳洞察力的人,就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奇之奇。19世紀的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端茶時,茶杯會在碟子裏滑動和傾斜,有時茶杯裏的水也會灑出一些;但當茶水稍灑出一點弄濕了茶碟時,會突然使茶杯不易在碟上滑動。他對此做了進一步研究,做了許多相類似的實驗,結果發明一種求算摩擦的方法——傾斜法,他因此獲得了意外的驚喜。

富爾頓十歲時,和幾個小朋友一起去劃船釣魚。富爾頓坐在船舷上,他的兩隻腳下意識地在水裏來回踢著。不知什麼時候,船纜鬆了扣,小船漂走了。富爾頓沒有忽視這種生活中的小事,他發現自己的兩隻腳起了船槳的作用。富爾頓長大以後,經過刻苦的學習和研究,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輪船。

《致富時代》雜誌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自稱“隻要能賺錢的生意都做”的年輕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人說市民缺乏便宜的塑料袋盛垃圾。他立即就進行了市場調查,通過認真預測,認為有利可圖,馬上著手行動,很快把價廉物美的塑料袋推向市場。結果,靠那條別人看來一文不值的“垃圾袋”的信息,兩星期內,這位小夥子就賺了4萬塊。

可見,敏銳的洞察力是把握機遇的好幫手。除了洞察力之外,要想把握機遇,還必須有過人的判斷力。

有些人不是沒有成功立業的機遇,隻因他們的判斷力太差,所以最終錯失機遇。他們做人好像永遠不能自主,非有人在旁扶持不可,即使遇到任何一點小事,也得東奔西走地去和親友鄰人商量,同時腦子裏更是胡思亂想,弄得自己一刻不寧。於是愈商量、愈打不定主意、愈東猜西想、愈是糊塗,就愈弄得毫無結果,不知所終。

沒有判斷力的人,往往使一件事情無法開場,即使開了場,也無法進行。他們的一生,大半都消耗在沒有主見的懷疑之中,即使給這種人成功的機遇,他們也永遠不會達到成功的目的。

一個成功者,應該具有當機立斷、把握機遇的能力。他們隻要自己把事情審查清楚,計劃周密,就不再懷疑,立刻勇敢果斷地行事。因此任何事情隻要一到他們手裏,往往能夠隨心所欲,大獲成功。

走進一家造船廠裏,可以看見一種力量強大的機器,能把破爛鋼鐵毫不費力地壓成堅硬的鋼板。一個善於辦事的人正和這部機器一樣,他判斷準確,做事敏捷,遇到任何複雜困難的問題,隻要一動手,就能迎刃而解。

一個有計劃、有主見、有判斷力的人,絕不會把自己的計劃拿來拿去與人商議不決,除非他所遇見的是見識能力高他一籌的人。他常事先前前後後仔細地研究,正如前線將官在作戰之前仔細研究地勢、軍機,然後擬訂作戰計劃,開始進攻一般。

一個頭腦清楚、具有判斷力的人,他的意誌一定十分堅決,他不會模棱兩可,更不肯投機取巧。他永遠不會徘徊猶豫、東探西問,或是賭氣退出而導致前功盡棄。隻要計劃好了,主意定了,他一定堅持到底。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才可能把握住機遇。

也許你“沒有機會”,但可以創造

凡是在世界上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運之神的寵兒,反而是那些“沒有機會”的苦孩子。

例如,隻有劃水輪的福爾頓,隻有陳舊的藥水瓶與錫鍋子的法拉第,隻有極少工具的華特耐,用縫針機梭發明縫紉機的霍烏,用最簡陋的儀器開創實驗壯舉的貝爾……是他們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

在人類的曆史中,再沒有一件事比那些人們在困境中達到成功的故事更為神奇的了,這些故事講述了人們怎樣在黑暗中摸索,最終達到光明的境地;怎樣久困於痛苦與貧困之中,不斷摸爬滾打與奮鬥,克服艱難險阻,取得最後勝利。它們講述了那些人如何在普通的崗位上化平凡為偉大,以及那些僅具有一般天賦的人如何靠著堅強的意誌,經過不斷的努力而最終成就大業的故事。

“沒有機會”永遠是那些失敗者的托辭。當我們嚐試著步入失敗者的群體中對他們加以訪問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告訴你: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不能得到像別人一樣的機會,沒有人幫助他們,沒有人提拔他們。他們還會對你歎息:好的地位已經人滿為患,高級的職位已被他人擠占,一切好機會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總之,他們是毫無機會了。

但有骨氣的人卻從不會為他們的工作尋找托辭。他們從不怨天尤人。他們隻知道盡自己所能邁步向前。他們更不會等待別人的援助,他們自助;他們不等待機會,而是自己製造機會。

亞曆山大在打完一次勝仗後,有人問他,假使有機會,他想不想把下一個城邑攻占。“什麼?”他怒吼起來,“即使沒有機會,我也會製造機會!”世界上到處需要而恰恰缺少的,正是那些能夠製造機會的人!

比爾·蓋茨說,等待機會而至成為一種習慣,這真是一件危險的事。工作的熱心與精力,就是在這種等待中消失的。對於那些不肯工作而隻會胡思亂想的人,機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隻有那些勤奮工作的人,不肯輕易放過機會的人,才能看得見機會。

機會的降臨往往是非常偶然的,機會就暗藏在你的日常行事之中;不管你從事哪一類事,其中都有機會。

在你現在所處的地位中,也許已經人滿為患了,但在較高的職位上,卻總有空缺等著合適的人去謀取。每天盡管有數以百萬計的男女被迫失業,但在那些高等職業所在地的門口,卻總是掛著“渴慕賢士”的廣告。世界各處都在尋求受到過良好訓練的青年、英明的管理者與領袖,以及本領高強的人。高貴的地位、優厚的待遇,總在等待著那些能力超群又能夠勝任的人去贏取。

我們的一大弊病是對待機會總是眼界太高,欲望太奢。

人們如果看了林肯的傳記,了解了他幼年時代的境遇和他後來的成就,就可能對“沒有機會隻是弱者的托辭”這句話感觸更深了。年幼的林肯住在一所極其粗陋的茅舍裏,既沒有窗戶,也沒有地板;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離學校非常遙遠,既沒有報紙書籍可以閱讀,更缺乏生活上的一切必需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天要跑二三十裏路,到簡陋不堪的學校裏去上課;為了自己的進修,要奔跑一二百裏路,去借幾冊書籍,而晚上又靠著燃燒木柴發出的微弱火光閱讀。林肯隻受過一年的學校教育,但是他竟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努力奮鬥,一躍而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偉大的成就和業績,永遠屬於那些富有奮鬥精神的人們,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機會的人們。應該牢記,良好的機會完全在於自己的創造。如果以為個人發展的機會在別的地方,在別人身上,那麼一定會遭到失敗。機會其實包含在每個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來的橡樹包含在橡樹的果實裏一樣。

世界上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夠製造機遇的人。

時機雖是超乎人類能力的大自然的力量,但人在機遇麵前,不都是被動的、消極的。許多成就大事的人,更多的時候,是積極地、主動地爭取機會,“創造”機會。

培根指出:“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隻是消極等待機會,這是一種僥幸的心理。正如櫻樹那樣,雖在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而它卻無時無刻不在蓄精養銳。”人在待機之時,不能放鬆蓄銳養神的積累功夫,而且要時時窺測方位,審時度勢,見縫插針,以尋求有利自身發展的機會。

當一個人計劃周詳,考慮縝密,在多種有利因素的配合下,時機常常會來到你的身邊。一個強者,總能創造出契機,常常與機會結緣,並能借助機遇的雙翼,搏擊於事業的長空。

人不僅要把握機會,更要創造機會。走向成功的人,絕不是一個逍遙自在、沒有任何壓力的觀光客,而是一個積極投入“執迷不悟”的參與者。善於製造機遇,並張開雙臂迎來機會的人,最有希望與成功為伍。積極創造機遇,也正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人生態度。

機遇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它的到來,條件往往十分苛刻,且相當稀缺難得,它並非那樣輕易得到。要獲得它,需要極大的“投入”,才會有“產出”,需要高昂的代價和成本,這就是準備相當充足的實力、雄厚的才能功底。機遇相當重情誼,你對它傾心,它也會對你鍾情,給你報答。但機遇絕不輕易光顧你的門庭,不願意花費“投入”的人,也得不到它的偏愛與回報。喜劇演員遊本昌深有所悟地說:“機遇對每個人都是相等的,當機遇到來時,卓有準備的人便會脫穎而出;而那些沒有任何準備的人,隻能看著機會白白地流失。”

機遇絕非上帝的恩賜,它是創造主體主動爭來的,主動創造出來的。機遇是珍貴而稀缺的,又是極易消逝的。你對它怠慢、冷落、漫不經心,它也不會向你伸出熱情的手臂。主動出擊的人,易俘獲機遇。守株待兔的人,常與機遇無緣,這是普遍的法則。你若比一般人更主動、熱情的話,機遇就會向你靠攏。

機遇最喜歡愛拚善攻、有挑戰性格的人,它最樂意為這樣的人“效勞”。所以,在機遇麵前,無疑需要敢於拚搏、鍥而不舍的勁頭,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隻有勇於戰勝那些看似難以克服的困難,才使機遇發揮出極大的效能。有些人為艱難所折服,就會使已到手的機遇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使自己功虧一簣,也使機遇付諸東流。

機遇的抓獲,是一個逐步進行優勢積累的過程。從不少成功者的經曆看,他們都是創造機遇並充分利用機遇的智者。一開始,他們一麵勤奮地、精心地積累,一麵在尋覓機遇。當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能力功底時,機遇會不期而至。當他們利用實力和機遇取得成績後,又會遇到質和量更高、更利於自身發展的新機遇。

創造機遇需要一種韌勁,磨勁,需要耐心。當你確定明確的奮鬥方向,有堅定的信念,並時時刻刻準備“接納”機遇時,就有可能得到機遇女神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