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你往往隻有一次機會(2 / 3)

蓋茨和艾倫創辦了微軟公司,並取得了輝煌成就。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善於抓住身邊的機會。

機會就在身邊

很多人不善於培養自己發現眼前機遇的習慣,總以為機遇遠在他方。能拚能贏者都是有心的人,則善於發現眼前的任何一次機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舍近求遠,到別處去尋找自己身邊就有的東西。而機遇往往就在你的腳邊,正確地講,是在您的眼裏、手裏。

“那天晚上碰到了不幸的‘中美洲’號,”一位船長講述道,“天正漸漸地黑下來。海上風很大,海浪滔天,一浪比一浪高。我給那艘破舊的汽船發了個信號打招呼,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情況正變得越來越糟糕,’亨頓船長朝著我喊道。‘那你要不要把所有的乘客先轉到我的船上來呢?’我大聲地問他。‘現在不要緊,你明天早上再來幫我好不好?’他回答道。‘好吧,我盡力而為,試一試吧。可是你現在先把乘客轉到我船上不更好嗎?’我回答他。‘你還是明天早上再來幫我吧。’他依舊堅持道。我曾經試圖向他靠近,但是,你知道,那時是在晚上,夜又黑,浪又大,我怎麼也無法固定自己的位置。後來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中美洲’號。就在他與我對話後的一個半小時,他的船連同船上那些鮮活的生命就永遠地沉入了海底。船長和他的船員以及大部分的乘客在海洋的深處為自己找到了最安靜的墳墓。”

亨頓船長在曾經離他咫尺卻被他忽略了的機遇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機會的價值,然而,在他麵對死神的最後時刻,他那深深的自責又有什麼用呢?他的盲目樂觀與優柔寡斷使得多少乘客成為了犧牲品!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又有多少像亨頓船長這樣的人,他們在最歡樂的時刻又是多麼地易受打擊,多麼的盲目,在命運的麵前又是多麼的軟弱無力啊!隻有在經曆過之後,他們才幡然悔悟地明白那句古老的格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然而,這時已經遲了。

許多人認為自己貧窮,實際上他們有許多機會,隻是需要他們在周圍和種種潛力中,在比鑽石更珍貴的能力中發掘機會。據統計,在美國東部的大城市中,至少94%的人第一次掙大錢是在家中,或在離家不遠處,而且是為了滿足日常、普通的需求。對於那些看不到身邊機會,一心以為隻有遠走他鄉才能發跡的人,這不啻是當頭一棒。不要等待千載難逢的機會,抓住平凡的機會使之不平凡。

比爾·蓋茨教導自己的員工,隻要你善於觀察,你的周圍到處都存在著機會;隻要你善於傾聽,你總會聽到那些渴求幫助的人越來越弱的呼聲;隻要你有一顆仁愛之心,你就不會僅僅為了私人利益而工作;隻要你肯伸出自己的手,永遠都會有高尚的事業等待你去開創。

我們都讀過無數偉人的故事,都深深地了解所羅門王在幾千年前所說的那句話的含義:“你見過工作勤奮的人嗎?他應該與國王平起平坐。”孜孜不倦的富蘭克林用他的一生對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他曾經與五位國王平起平坐,曾經與兩位國王共進晚餐。

那些善於利用機會的人在發現機會與把握機會的時候如同撒下了種子,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生根——發芽——結果,給他們自己或是別人帶來更多的機會。每一位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工作的人其實正在離知識與幸福越來越近,可供選擇的道路也越來越寬,越來越平坦,也越來越容易往前走。這些道路其實向所有的人都是敞開的,無論是對頭腦冷靜、生活節儉、年富力強的機械師,還是對溫文爾雅的學生;無論是對謹慎細致的公務員,還是對兢兢業業的公司職員。如今,通過這些道路走向成功的可能性甚至要比曆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大一些。

成功的機會是無限的。在每一個行業中,都有無數的機會足以去發明產品、改善製造和管理的過程,甚至去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優越的服務。但是,每個機會都是稍縱即逝的,除非有人抓住它,並善加利用。

每當麵對難題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難題之下,可能藏有什麼機會呢?”當你發現了機會,你就超越你的對手了。

太多的人終其一生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機會自動送上門,以便他們可以擁有光榮的時刻。直到他們了解,每一天的機會都屬於那些主動找尋機會的人,那時已經太晚了!

如果你對一生的成就尚未有具體的計劃,那麼,別再耽誤了!當你用內心渴望確定追求目標之時,沒有任何事能阻礙你!別蹉跎空候,也別期望成功自然發生,當你確定自己所要的是什麼,命運才會同意你的要求,而不是空等就能成功。

隻有懶惰的人才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抱怨自己沒有時間;而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努力著。有頭腦的人能夠從瑣碎的小事中找到機會,而粗心大意的人卻輕易地讓機會從眼前飛走了。

每個人的體內都包含了誠實的品質、熱切的願望和堅韌的品格,這些都讓人們有成就自己的可能;人們的前方還有無數偉人的足跡在引導著、激勵著人們不斷前行;而且,每一個新的時刻都給人們帶來許多未知的機遇。一個聰明的人,隻要把握住這些“未知的機遇”,就能夠為人生目標進行拚搏,贏得人生。

那些能拚能贏者不會等待機會的到來,而是尋找並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征服機會,讓機會成為服務於他的奴仆。換句話說,任何機會都可以是他們手中的“金鑰匙”。

把握機遇是一種智慧

對比爾·蓋茨及其他成功人士的研究表明,對一個人的成功發生決定性影響的機遇是不多的。對機遇的到來必須要有敏銳的嗅覺和判斷能力。當別人對機遇的到來還麻木不仁時,你能捷足先登,搶占先機,就抓住了機遇。那些對機遇的到來懵然無覺,或後知後覺的人,必然無法挽到它的臂膀。

有一種說法認為:“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實,機遇的產生也有其內在規律。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睿智的腦袋,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機遇也可以被“創造”出來。善於等待機遇,抓住機遇是一種智慧,創造機遇更是一種大智慧。

在成功之路上奔跑的人,如果能在機遇來臨之前就能識別它,在它消逝之前就果斷采取行動占有它,這樣,幸運之神就來到你的麵前。

機遇雖然是一種客觀的事物,但它卻是被參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的人創造出來的,它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外界環境變化的客觀必然性相“合拍”的產物。

當一個人主觀條件得到優化,也會影響客觀環境的改變,將有利於適應個人發展的良好機遇的發生。成功者的經曆證明,客觀機遇降臨時,自身膽識等方麵素質較強的人顯然要比一般人更容易捕捉到機遇。才華出眾則是抓獲機遇的最大資本。

在研究中發現,對許多成功者發生決定性影響的機遇次數是極少的,少的隻有一兩次,多的也僅四五次。因此,對於渴求成功的人,機遇的質量重於數量。要選擇對自身成長最有效用的機遇,放棄那些對成才幫助不大的機會。盡可能使機遇在你的成才之路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機遇是不會主動與你會晤的,你隻有不斷地醒目地亮出你自己、展示你自己,找到賞識你的人,吸引他人的關注和重視,你才有可能找到機遇。過於含蓄,羞羞答答,不敢亮出自己才能的人,得不到別人的重視、社會認可,那就是必然的了。

創造機遇、爭取機遇需要花費極大的心血,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好機遇,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力。若是花費許多精力,好不容易爭得了機遇,但卻沒好好珍惜它,運用和操作機遇時未能把握好,最後功虧一簣而飲恨終生。

因此,當機遇向你靠攏時,盡管還帶著某些不確定因素,這時最明智的做法是,眼疾手快,當機立斷,將它抓獲,以免轉瞬即逝,或是日久生變。看來,握住機遇,眼力和勇氣是不可缺少的。

機遇是一位神奇的、充滿靈性的但性格怪僻的天使。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但絕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臨。隻有經過反複嚐試,多方出擊,才能尋覓到她。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不喜歡嚐試,不願走崎嶇的小道,遇到艱辛或繞道而行,或望而卻步,他們常與機遇無緣。而另一些人,總是很有耐性,嚐試著解決難題。不怕吃千般苦,曆萬道嶺,結果恰恰是他們能抓住不可複得的機遇。

愛因斯坦曾說過:“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的頭腦指的就是個人的主觀條件。這裏的“準備”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一是知識的積累。沒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要發現和捕捉機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維方法的準備。隻具備知識,而沒有現代思維方式,就看不到機遇,隻好任憑它默默地從你身邊溜走。牛頓見蘋果落地,觸發了靈感,發現了萬有引力;倫琴在實驗時,從手骨圖像中,發現了X射線。耐克鞋受人喜愛,一部分歸功於采用了“華夫糕式”鞋底,使鞋子變得輕巧美觀。這項設計上的革新是來自於鮑夫曼,他說:“那天我看見妻子的蛋奶烘餅烤模,想到鞋底也可以做成華夫糕模樣。”以上這些人平時都既有知識的積累,又具備靈活的思維方式,否則,也會像李比希錯過發現新元素溴一樣,抱憾終生。

從客觀條件講,機遇的產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圍,平等的擇業、工作機會,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程度等。

如何抓住機遇,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準則可循,但過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平時要留心周圍的小事,有敏銳的洞察力,這樣才能保證你在機遇來臨時不致錯過。牛頓不放過蘋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視吊燈擺動、瓦特研究燒開水後的壺蓋跳動……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他們那過人的洞察力使得他們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從而有所發明或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驚奇,引起多數人的注意;有些事則平淡無奇,許多人漠然視之,但這並不排除它可能包含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