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製自己是一種強製行為,它不僅表現在對精力的運籌上,還表現在對時間的調度上;不僅表現在對其他專業興趣的控製,也表現在對娛樂活動、應酬方麵的限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它經不起折騰和浪費。
限製自己需要頑強的意誌和毅力,這種意誌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平時,要從調節自己的情緒起步。能以自己的思緒控製其行動的人是弱者;反之,能用行動來控製自己思緒的人,則是強者。比爾·蓋茨談到自己對不正常情緒的“製約”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如果我覺得沮喪,我就唱歌;如果我覺得悲傷,我就大笑;如果我覺得無法勝任,我就想想過去的成就;如果我覺得無足輕重,我就想想我的目標。
經常注意將情緒調整到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強自己的聚焦意誌,使聚焦效應結出豐碩的果實。
比爾·蓋茨講了一個關於一位深諳自我管理藝術的人物的故事,他的名字是豪威爾。1944年7月31日,他在紐約大使酒店突然身亡的消息震驚了全美。華爾街更是騷動不已,因為他是美國財經界的領袖,曾擔任美國商業信托銀行董事長,兼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個鄉下小店當過店員,後來當過美國鋼鐵公司信用部經理,並一直朝更大的權力地位邁進。
在談到其成功的秘訣時,豪威爾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本,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周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做自我檢察,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晚餐後,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本,回顧一周來所有的麵談、討論及會議過程。我會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我還能幹什麼來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吸取什麼教訓’等問題。這種每周檢討有時弄得我很不開心。有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年事漸長,這種情況倒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豪威爾的這種做法可能是向富蘭克林學習的。不過富蘭克林並不等到周末,他每晚都自我反省。他發現過十三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業的。所以,他一周把一個要改進的缺點作目標,並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
所以富蘭克林會成為全美國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在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的私人檔案櫃裏有一份特別的卷宗,內容都是“我做過的傻事”。有的時候,卡耐基會口述這些事給秘書記錄,不過有時某些事委實“傻”得太厲害了,卡耐基都不好意思說出口,隻好自己動手記下來。
如果卡耐基夠誠實,這樣的卷宗恐怕早就需要成立專櫃了。就像3000年前所羅王說過的話:“我當過傻瓜,犯過無數錯。”
每當卡耐基翻閱這份卷宗,重讀自己對自己的按語時,就像有一麵鏡子擺在那裏,讓他看清自己的真相。
以前他把錯都歸在別人身上,但是現在他知道,他要對自己的不幸負大部分責任。很多人在年事漸長之後,都會逐漸體認這個道理。“隻有我自己,”拿破侖被放逐之後說:“必須為我的沒落負責任。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我所有不幸的根源。”
隻有傑出的人物才能自我檢討,勇於服善。你想你是他們之中的一分子嗎?下一次再聽到別人的批評時,別急著跺腳,先想想他的話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的話,你應該高興;沒道理的話,那更不值得生氣了。
比爾·蓋茨告誡人們:
讓我們當自己最嚴格的批評家,在自己見不到的地方,更要衷心歡迎別人的善意批評。
好習慣源於自我培養
我們的一生之中,腦部神經隨時都在驅使我們去做出相關的動作。這種動作在相同環境下的不斷重複,便使我們不自覺地產生了習慣。
習慣並不意味著僵化,它也可能意味著活力,更意味著秩序和節約。反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節省法,為腦神經提供了休息的機會,畢竟還有更重要的工作等著它去做。
要養成習慣,如果不用科學的方法,而僅憑一時的意誌,那隻會使你感覺到累而生厭。習慣有賴於科學方法來支持。我們在習慣中淡忘曾有過的意誌和幻想,又在習慣中實現其他的夢想。我們今天做的,就是昨天已經做的。
習慣性的生活會使你感到有十足的精力和良好的生活空間。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生。在你的生活習慣中,你會使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理想都得到體現。每個人的習慣當然是不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如果要把一種行為養成自己的習慣,而這種行為對你又是如此的陌生,那麼請你記住:“多做幾次就好!”習慣的養成,隻是動作的積累,腦神經指令的重複。這種行動你做得越多,腦神經所受的刺激和記憶就越深,你的反應也會更加熟練,習慣便是屬於你的了。
不過,習慣也會成為你生活的暴君。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要求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與之相適應。倘若兩者發生了深刻的矛盾,我們便說這種習慣是一種壞習慣,是與我們的習慣原旨相違背的。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它摒棄,將它用另外一種更健康、更有序、更有效的習慣來取而代之。
每個人都有自己後天所培養的習慣,而成為與他人有所不同的個體。但是有的時候你必須審查自己所有的習慣是否有益,如果是好的習慣,請堅持下去,如果發現你的習慣是不好的,一定要改變它。
約瑟夫是一位貧困工人,長期以來養成了抽煙的習慣,最終他也為此受到了懲罰。有段時期,約瑟夫抽煙抽得很凶。一次他在度假中開車經過法國,而那天正好下大雨,於是他隻得在一個小城裏的旅館過夜。當約瑟夫淩晨兩點鍾醒來時,想抽支煙,但他發現煙盒是空的,於是他開始到處搜尋,結果毫無所獲。這時,他很想抽煙。然而,如果出去購買香煙要到火車站那邊去,大約有6條街以外那麼遠。因為此時旅館的酒吧和餐廳早已關門了。他抽煙的欲望越來越大,不斷地侵蝕著他的意誌。最終他決定出去買煙。然而,當他經過路口時,一輛汽車急駛而過,而此時他已被煙癮折磨得神誌不清,於是被汽車撞倒了,還好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
事後,約瑟夫承認,這一切都是抽煙造成的,如果不是長期養成抽煙的壞習慣,也許他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有時候一個壞的習慣一旦定型,它所產生的後果是難以想像的,尤其是習慣這種力量往往是巨大而無形的,當你感覺到它的壞處時,很可能想抵製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