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巴菲特——段永平
段永平,8年前以1.59億元人民幣在中央電視台廣告競標中奪冠,成為一屆標王而名聞國內;2006年6月30日,他以62.01萬美元競得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他曾經一手創建步步高電子公司,現在被別人更多關注的身份是投資家。
1978年,段永平從浙江大學無線電係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子管廠,後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的研究生。1989年3月,到中山市怡華集團下屬的一家虧損200萬元的小廠當廠長,生產家用電視遊戲機。三年之後,這家小廠產值已達10億元。1995年9月,段永平在東莞成立了步步高公司。經過十年的發展,步步高現已躋身中國DVD、無繩電話、複讀機領域的第一集團軍。
段永平深得巴菲特長線持有、價值投資理念的要領,因而也被譽為“段菲特”。2001年底,段永平開始以1美元左右買入網易股票,在一年多裏漲了50倍以上。
雖然被稱作“中國的巴菲特”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段永平表示,他絕不是巴菲特。他指出,輕易把在股市上賺到錢的人就稱作“巴菲特”,是對巴菲特的誤解。這樣的誤解既低估了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上市公司投資模型與技巧的複雜程度,也掩蓋與模糊了段永平的個性與偏好。國內投資界有人曾經評價,段永平對巴菲特隻是局部的學習。還有人說,目前看來,段永平做得不錯。但他還需要時間來證明自己。要知道,巴菲特的成功是讓每股淨資產在40年裏保持了年均22%以上的增長速度。而段永平目前的成功會不會有偶然性、周期性呢?
段永平說:“我這五年肯定要比巴菲特的增長率高得多,幾乎每隻股票的複合增長率都有十幾、二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但是這不等於我水平比他高。”
對於有人關於“中國能否產生巴菲特”的提問,段永平認為,中國股市還沒有發展到能產生巴菲特的地步。他表示,因為中國投資者的心態、對投資的理解程度,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都和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他認為,在美國,很多普通的投資者都對股票理解很深,都能“搞懂”自己投資的股票。比如他的英文家教,就能“講投資講得很清楚”。雖然講清楚了不一定能做得到,但首先“搞懂”是很重要的。而在中國,股市缺的就是“搞懂”。段永平說:“有多少中國股民看得懂股市,看得懂自己的投資行為?”在他看來,中國股民都還在“炒”股,炒股更像是投機,不是真正的投資。他認為,在不完善的中國股市“炒”股,是“炒”不出巴菲特的。
段永平說,他做投資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來自馬克思的“價格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到今天,價格就是現在市場表現出來的那個過高或者過低的玩意兒。而短線隻是一種在股市“取樂”的方式,不能用來賺錢。他自己在股市上的樂趣也在於短線,但就是為好玩,隻是玩玩而已。時刻關注,買你喜歡的就好了,賺了就很開心。但短線的投入一定要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不要因為短線把褲子都輸掉了。他還透露,巴菲特也炒短線來“找樂”,但他的公司裏,用來賺錢的地方不做短線。
段永平認為,目前被很多中國股民奉為“賺錢利器”的短線隻是在投機。真正的投資,隻有一種玩法,就是價值投資。價值投資才是在賺錢。
【股市箴言】
做投資和做企業的原理大致都是一樣的,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投資者要接受教育,要有耐心,要有研究,要有理解,要有紀律,還要恪守“搞得懂”的投資原則。
楊百萬:理念比操作更有價值
楊懷定,人稱“楊百萬”,中國第一批散戶股民。原上海鐵合金廠職工,因在1988年從事被市場忽略的國庫券買賣賺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他從2000元起步,在人們渴望成為萬元戶時,他已是百萬富翁。“股海”沉浮18年,多少股民欣然而來,黯然而去,而楊懷定卻始終“屹立不倒”。
他已把炒股當成了事業,也當成了愛好,不僅自己越炒越有勁頭,而且“傳道授業解惑”,引來全國眾多“粉絲”追隨。他現在的生活就是每天開市前瀏覽一遍網上新聞,特別是財經新聞;9點半至下午3點,邊炒股邊給學員講授心得;收市後給學員發布股市點評;4點左右下班回家。他都給學員們講什麼?對於炒股,他有著怎樣的心得與體會?
1.理念比操作更有價值
楊百萬的工作室在上海北邊的一個住宅小區內。兩室一廳的房子裏,擺放著十幾台電腦,學員們三三兩兩看著上麵的行情並討論著。楊百萬坐在裏間,桌上有四台電腦,顯示著不同股票的行情。房間都沒有門,他在裏麵一發話,大夥全都能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