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市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是A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和中國轉化科技成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也是眾多中小企業“紮堆”的地方。在高新區內的10000餘家企業中,有80%屬於中小型企業,其中科技型企業占了絕大多數。科技型企業具有成長迅速、業務發展快等優點,但是依賴知識產權、無形資產占比高、固定資產少、既有資產風險承擔能力弱等缺點相對明顯,難以通過相應抵押或擔保獲得貸款等負債融資方式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為切實解決區內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高新區管委會、B聯社和C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充分運用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了一套“三位一體”的擔保貸款體係,為解決中小企業抵押難、擔保難問題提供了創新方式。

在這種新型模式中,高新區管委會不再直接通過財政補貼來扶持中小企業,而是通過協調經貿、財政、工商、稅收、土地、城建、規劃、房產管理等部門,共同服務和扶持企業的發展,充分發揮了高新區管委會行政管理中的優勢,杜絕了以往財政補貼“撒胡椒麵”的狀況;B區聯社則通過與高新區管委會和擔保公司簽訂協議,以承擔每筆損失貸款中20%的風險來參與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同時發揮信用社在資金供應、結算、信用評級上的優勢,為中小企業負債融資業務開辟綠色通道;C省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則發揮在信用評級、擔保、審核中的優勢,為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提供專業化服務。通過高新區管委會、信用社和擔保公司三方合作,將各自的優勢進行重組,這種擔保貸款體係得到了眾多中小企業的歡迎,為解決中小企業抵押難、擔保難問題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442”貸款擔保補償機製困擾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關鍵點在於風險補償機製的缺位。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是具體到如何有效解決風險的防範和損失補償上來。因此,“三位一體”的擔保貸款體係運作成功的關鍵,便是成功地解決了風險防範和損失補償問題。

所謂風險補償機製,是指由A市高新區管委會劃撥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擔保代償專項資金,同時向B聯社、擔保公司推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B聯社對入選的企業給予貸款支持;擔保公司審核後為企業向聯社貸款提供擔保。對入選的企業貸款利率按基準利率上浮20%以內執行。擔保公司對入選企業貸款擔保費率按不高於2%執行。三方共同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為了防止不良貸款出現,高新區管委會、B聯社和擔保公司三方均要對貸款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的跟蹤服務和檢查。其中,B聯社對借款人的借款合同履約情況審查後,及時通報給高新區管委會和擔保公司。並且每季度召開一次三方例會來討論風險狀況,以便隨時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和貸款資金使用情況,確保信貸資金安全運營。同時,擔保公司通過開設在信用社的結算賬戶,存入不低於300萬元人民幣作為代償準備金,專款專用,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信用社提供風險補償。若貸款形成不良資產,由擔保公司先行代償80%,管委會每年12月31日前對擔保公司的實際代償額的50%進行補償。代償部分由擔保公司牽頭,管委會與B聯社參與,組成聯合追償小組,三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配合進行追償,追償回的資金,三方仍按4:2:4的比例進行分配。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案由三方共同商定。風險補償運作機製如下圖6.1所示。

“442”貸款擔保風險補償機製的出台,為高新區內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保障。2007年下半年信貸政策調整後,B聯社壓縮和部分停止了轄內其他貸款的投放,集中資金向高新區內的企業傾斜。截至2008年6月,累計評級授信21500萬元,累計投放15000萬元。

正是通過這種風險補償創新了擔保機製,將各方的風險最大限度地降低。雖然有4:2:4的損失承擔比例作為保障,但這種擔保貸款體係兩年來未發生過一筆貸款和擔保代償損失,實現了高新區管委會、B聯社、擔保公司和企業的四方共贏。

以上案例涉及的“442”貸款擔保補償機製是企業貸款風險管理的一種創新,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業貸款風險管理的改革進程,為信用社關於企業貸款風險的管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這種擔保貸款模式的收益麵應進一步擴大,收益產業應進一步增多,在信用社企業貸款風險管理中應適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