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貸業務的種類和特點(1 / 2)

一、信貸與信貸業務

信貸是從屬於商品貨幣關係的一種行為,具體是指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約定期限償還,並支付給貸出者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信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信貸是以銀行為中介、以存貸為主題的信用活動的總稱,包括存款、貸款和結算業務。狹義的信貸通常指銀行的貸款,即以銀行為主體的貨幣資金貸放行為。這裏指狹義的信貸。

近年來,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客戶對銀行的信用需求形勢出現了多樣化,銀行的信貸業務種類範圍得到了快速廣泛的發展。因此,信貸業務也指銀行包括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利用自身資金實力或信譽為客戶提供資金融通,並以客戶支付融通資金的利息、費用和償還本金或最終承擔債務為條件,對客戶提供的各類信用,包括本外幣貸款、承兌、貼現、信用證、擔保等資產和或有資產業務。其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縣級聯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以下主要以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主題。

信貸業務按核算的歸屬劃分,可分為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表內業務主要包括各種本外幣貸款、商業彙票的貼現等;表外業務主要包括商業彙票的承兌、信用證和擔保等或有資產業務。

貸款是銀行、信用社信貸業務的主體。

商業彙票貼現是指商業彙票的持票人將未到期的商業彙票轉讓給信用社,信用社按票麵金額扣除貼現利息後,將餘額付給持票人的一種融資行為。

商業彙票承兌是指信用社作為付款人,根據出票人的申請,承諾在彙票到期日對收款人或持票人無條件支付彙票金額的票據行為。

信用證是指信用社應申請人的要求向受益人開立的,憑規定的單據支付一定金額的書麵保證,是信用社有條件的付款承諾。

擔保是指信用社根據申請人的請求,以出具保函、備用信用證等方式向申請人的債權人承諾,當申請人不履行其債務時,由信用社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承擔責任。

二、信貸的基本特征

信貸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有償性、周轉性和融通性。

(一)有償性

存款有存有取,貸款有借有還,存款、貸款均有一定的利息,這是信貸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果隻存不取或隻借不還,無償占有,那麼信貸就不成其為信貸了。

(二)周轉性

任何種類的存款、貸款都是不斷周轉的。在存款的周轉中,必然是存入、支取、再存入、再支取。如果存款的存、取中斷,信貸也就中斷;如果存款隻存不取,必然會造成市場產品銷售疲軟,也意味著信貸中斷;如果存款支取不存,則銀行將無款可貸。在貸款的周轉中,必然是發放、收回、再發放、再收回,不斷循環往複,周轉使用。如果貸款放、收中斷,信貸也就中斷;如果貸款隻放難收,意味著貸款增加,企業生產經營不善,經濟效益低下,信貸難以為繼;如果貸款隻收不放,也會使信貸中斷,企業無法進行生產經營。這說明信貸的周轉性是社會再生產的客觀要求,因此,信貸具有周轉性的特點。

(三)融通性

信貸通過存款、貸款在國民經濟各經濟實體之間相互融通資金。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和發展,橫向經濟聯係不斷擴大,信貸資金的融通範圍越來越廣。從信貸本身來看,存款是此存彼取、貸款是此貸彼還,信貸就可以對社會資金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餘缺進行靈活調劑,融通供需。從銀行之間的信貸資金融通情況看,可以采用同業拆借來融通信貸資金,通過借貸行為使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係統內資金餘缺得到調劑。因此,信貸具有融通性的特點。

三、信貸資金的運動特點

信貸資金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以信貸的方式(即以還本付息為條件)聚集和分配的貨幣資金。正確地認識信貸資金的運動過程,合理地處理這一過程中的各種經濟關係,是銀行信貸管理的核心內容。銀行通過存款方式吸收和占用信貸資金,同時又通過貸款方式利用和分配信貸資金,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銀行的存款與貸款都反映著信貸資金的運動。從信貸資金的運動過程來看,信貸資金的概念包括銀行存款、貸款的貨幣資金。

(一)信貸資金的運動過程

1.資金籌集

銀行通過一定的方式,采用各種經濟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吸收資金和組織資金,使信貸資金數量上不斷擴大,期限上穩定,壯大銀行力量,獲得可靠的資金來源。

2.資金配置

在資金配置階段,銀行按照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原則,將信貸資金投向能夠帶來較高資金利潤率的行業、部門或企業,同時形成合理的資產配置結構,以實現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3.資金使用

信貸資金的使用階段,是信貸資金與企業經營活動的結合,信貸資金轉化為企業的經營資金。在這個階段,資金運動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由商業銀行轉換為企業或其他資金使用者。因此,企業經營資金的正常周轉與價值增值是信貸資金實現良性循環的基礎。企業經營資金的循環周轉,要求在時間上繼起、空間上並存、價值上增值。企業資金使用狀況和增值大小,是銀行信貸資金能否投入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