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險回避。它是一種事前控製方法,是指風險決策者考慮到風險損失的存在或極有可能發生,主動放棄或拒絕實施某些可能引起風險損失的方案,即拒絕承擔該風險。如通過信用分析,發現借款人的產品銷路不暢,還款得不到保證,就放棄貸款計劃,從而把信用風險消除在風險發生之前。風險回避是一種最徹底的處置風險的方法,能夠在風險發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也較為經濟安全,保險係數很大。但風險回避亦是一種保守、消極的風險控製手段,在免去承受風險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放棄了獲得風險收益的機會,所以其機會成本較高。商業銀行通常在兩種情形下采用此方法:一是在所要承受的銀行風險中,蒙受經濟損失的概率和程度相當大;二是如果選擇其他管理方法,其成本大於可能蒙受的經濟損失。
(2)風險控製。這是一種旨在控製風險因素,借以降低經濟損失發生的概率,減輕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的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風險預防方法,即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者事先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或消除風險損失發生的方法。它在銀行風險管理中起著防患於未然的作用,體現了風險管理原則的要求。通常銀行預防風險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分層次的準備資產製度,以保持流動性。二是風險抑製法,即商業銀行在承擔風險後,采取種種積極措施抑製風險的惡化,以減輕風險所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的方法。如銀行發放貸款後,定期對借款人的財務、經營狀況進行貸後檢查,幫助借款人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減少風險源。
(3)風險分散。它是指商業銀行通過持有不同種類、幣別的資產來分散每種資產價值損失的可能性,使總資產價值得到保值或減少損失的方法。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散策略一般有兩種:一是隨機分散,即單純依靠資產組合中每種資產數量的增加來分散風險,但每種資產的選取是隨機的,並不依據它們的風險收益特性及其相關性進行合理組合。這種策略簡單易行,不需要專業管理人才,風險管理成本低。二是有效分散,即運用資產組合理論和有關的模型對各種資產選擇進行分析,根據資產風險收益特性和其相關性來組成在一定風險水平上期望收益最高,或在一定期望收益水平下風險最小的有效組合。這種策略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資產之間的關係,能更有效地減少資產總體風險。但其計算分析過程較為複雜,需要專門人才,且管理成本較高。
(4)風險轉移。它是在風險發生之前,通過各種交易活動,把可能發生的危險轉移給其他人承擔的方法,它也屬於事前控製。風險轉移根據轉移風險的程度不同可分為兩種:一是全額轉移,即銀行將其承擔的某一項風險全部轉嫁給他人,以實現風險承擔後的風險回避;二是部分轉移,即銀行將其承擔的某一項風險部分自留、部分轉嫁給其他人。這種方法表明銀行風險管理者對風險的態度更為積極,雖失去了部分獲利機會,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盈利大幅度降低的可能性。
(5)風險的保險與補償。風險的保險是指以銀行資產為對象向保險公司投保,在規定的有效期內,銀行資產因投保項下的風險發生而遭到的價值損失可以從保險公司得到補償。風險的保險常用於銀行靜態風險,即用於自然災害、意外偷竊和搶劫,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意外事故,計算機係統故障等。這些資產可能發生風險損失的概率可由這些災害或事故發生的曆史時間和損失大小來估算。風險的補償是指銀行提存足夠多的風險基金或者擁有足夠多的資本,以彌補銀行在某種風險上遭受的資產損失,維持銀行的正常經營,維護銀行在公眾中的形象和信譽。風險補償是一種事後控製,也是一種被動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