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觀經濟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恰當的宏觀經濟政策對經濟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有助於克服市場經濟自身存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但是,宏觀經濟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也會不可避免地引起宏觀經濟的各項指標發生變化。例如,投資量、投資結構、行業分布、外彙流動,這些指標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相關產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從而影響銀行在這些產業中投入的信貸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等。再例如,貨幣政策有可能導致銀行風險的產生。如果貨幣供應量過多,物價上升,出現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就可能出現擠兌風潮,嚴重威脅銀行的生存。宏觀經濟環境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對銀行造成風險:
1.宏觀經濟運行狀況
宏觀經濟運行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周期性波動,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銀行所麵臨的風險程度也不盡相同。在經濟繁榮時期,社會投資增加,相應的銀行信貸規模擴大,經營利潤增加,風險較小;而當經濟處於蕭條時期,社會投資減少,相應的銀行信貸規模縮小,經營利潤減少,尤其當出現借款人虧損或倒閉時,風險相對較大。
2.金融監管情況
現代社會,金融體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銀行風險一旦發生,由於涉及麵廣、金額巨大等特點,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嚴重的影響,因此,國家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體係實行監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金融監管體係健全、措施得力,就可能將潛在的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並減輕風險造成的損失,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銀行自身管理水平
1.銀行經營管理理念
銀行應該協調好風險和盈利,從中找到平衡。如果過分追求盈利,就會導致銀行高風險業務過多,風險增加。如果過於保守,業務品種過少,無法分散風險,也會對銀行發展產生影響。
2.銀行業務結構
銀行應從以下兩點協調好業務結構:一是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介業務三者之間的比例關係應該協調;二是資產與負債各種業務之間的期限結構與利率結構應該協調。如果資產與負債業務期限不匹配,例如出現短存長貸情況,就會加大銀行的風險。
(三)信息不對稱
1.借款人的道德風險
在銀行存貸款業務中,銀行有可能遭受來自借款人道德風險引發的信用風險。首先,在貸款條款談判過程中,借款人有可能不如實申報自己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造成貸款合約不完整;其次,在貸款發放後,銀行很難對借款人的行為進行監督,借款人可能從事高風險的活動,從而增加銀行的風險。
2.銀行經營者的道德風險
在使用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銀行的經營活動主要由經理來完成。由於經理人與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會產生代理人問題,銀行經營者有可能從事一些有損於股東利益的事情,使銀行受到潛在風險的威脅。
3.銀行自身的道德風險
銀行由於自有資本率很低,因此有從事高風險投資的動機,而存款人又很難對銀行實行監督。此外,許多國家的政府在整個銀行係統陷入困境時會以最後貸款人身份出麵援助,從而增加了銀行從事風險投資的動機,加大了銀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