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銀行風險概述(1 / 3)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於市場變幻莫測,競爭日益激烈,具有種種不確定性的宏觀政治、經濟、自然氣候和微觀經營環境的變化,使得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銀行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主體之一,同樣麵臨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因而在銀行業務經營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風險。

一、銀行風險的含義和特征

所謂銀行風險,是指由於種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使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發生偏差,從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從經營對象來看,銀行經營的是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紐帶的貨幣資金,而不是具有各種使用價值的物資商品,因此,銀行所麵臨的各種風險均直接表現為貨幣資金損失的風險。一旦銀行遭受損失,就會波及眾多經濟實體並產生連鎖反應,使企業生產難以為繼,債權債務關係難以清償,進而引起整個社會經濟關係的混亂。

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業務的企業,與一般工商企業及其他經濟單位相比,最顯著的特點是負債經營,即利用客戶的各種存款及其他借入款作為主要的營運資金,通過發放貸款和投資來獲取收益,其自有資本占資產總額的比率遠遠低於其他行業。這一經營特點決定了銀行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內在風險的特殊企業。因此,銀行風險所帶來的損失超過一般企業的風險損失。具體來說,它具有以下特點:

(1)擴散性。它是指個別銀行機構的風險損失或失敗,不僅會影響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會涉及與之相關聯的銀行和眾多的社會經濟主體。這是銀行風險不同於其他風險的一個顯著特征。

(2)潛藏性。它是指銀行風險往往並不是隻在金融危機或存款支付危機爆發時才存在,而是很可能在銀行繁榮的表麵下隱藏著信用活動的不確定損失。原因是信用活動是此借彼還,因此很多損失因素會被信用循環所暫時掩蓋,並且由於金融具有信用貨幣發行和創造信用的功能,使得本屬即期銀行風險的後果,可能由通貨膨脹、借新還舊、貸款還息等形式來掩蓋事實上的金融損失。

(3)集中性。它是指由於銀行經營的特殊性,把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風險都集於銀行一身,銀行成為風險的集散地。這是由於:銀行經營的是特殊商品——貨幣。貨幣資金是連接社會經濟各主體的紐帶。社會經濟各主體的行為(對貨幣的需求和供給)及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都會引起貨幣資金自身價值的變化,從而引起銀行資產價值的變動,給銀行帶來損失。

(4)加速性。它是指銀行風險一旦爆發,不同於其他風險爆發隻在既定範圍內勻速變動,而是因風險而失去信用,因信用基礎失去而加速變動。因為,一旦在某種情況下出現某筆或某幾筆存款不能兌付時,存款越是兌付不了,就越沒有客戶存款,客戶反而越是擠兌;越是擠兌,存款越是減少,兌付就越困難,從而形成馬太效應。所以,一旦銀行風險爆發,往往都伴有突發性、加速性,直至引發金融危機。

二、銀行風險的類型

銀行風險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按風險的主體構成,可以分為資產風險、負債風險、中間業務風險和彙率風險;按風險產生的原因,可以分為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按風險的性質,可以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按業務麵臨的風險,可以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投資風險等。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銀行放款到期時,借款人不向其償還放款本息而使銀行資金無法收回的可能性。信用風險在信用關係中產生,存在於信貸行為的全過程中,是目前銀行金融風險中最大的一種風險。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不良貸款比例偏高,即大量貸款不能到期收回。隨著金融體製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國有商業銀行和信貸資金正向著多樣化、多風險的融資和投資領域推進。在這種新的金融形勢下,商業銀行可能遭受更為嚴重的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