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輯 好習慣是邁開成功雙腳的動力(1 / 3)

第二十四輯 好習慣是邁開成功雙腳的動力

好的習慣是絕大多數人邁動雙腳的動力,它對成功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對於青少年來說,一定要及早養成更多的好習慣,驅除壞習慣的侵擾。

——哈佛大學教授皮魯克斯

習慣的力量

1873年,美國發明家克利斯托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機,鍵盤完全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的。慢慢地,他發現打字的速度一旦加快,鍵槌就很容易被卡住。他的弟弟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建議他把常用字的鍵符分開布局,這樣每次擊鍵的時候,就不會因為連續擊打同一塊區域而卡死。經過這樣不規則的排列後,卡鍵的次數果然大大減少了,但同時打字速度也減慢了。在推銷打字機的時候,在利潤的驅動下,克利斯托弗對客戶說,這樣的排列,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結果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說法。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鍵盤布局,並始終認為這的確能提高打字速度。

國外一些數學家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目前的排列是最笨拙的一種,憑借目前的技術,已經解決了卡鍵問題,可現在出現第二種排列的鍵盤似乎不太可能,因為人們都習慣了。在強大的習慣麵前,科學有時也會變得無用。

哈佛哲理

行為學家告訴我們,大概90%的行為反應,隻是一種習慣的反應罷了。每一天,我們都會碰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挑戰,挑戰降臨的時候,我們便用固定的行為去應付。習以為常的時候,我們的腦袋便形成了習慣,有些習慣變成了腦袋的機動反應。

在你的習慣形成了之後,它便在你的行為中鞏固下來。

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人生

取得美國麻省坎布裏奇大學(現在的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全世界公認的偉人。他發明了避雷針,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寫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名言,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政治家、作家、畫家、哲學家,並自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

富蘭克林在如此眾多的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人們的敬仰。當他在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他用了整整15頁敘述了自己年輕時曾進行過的特殊修煉,他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受益於此。

這一特殊的修煉是怎樣進行的呢?

年輕時的富蘭克林也並不十分成功,但卻渴望成功。他經過研究,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完善的個性。經過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完善的個性應包括以下13個原則:節製、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但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僅僅知道這13項原則並不能使自己成功。隻有經過刻苦的修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是書本上的。

知道了這一點,他認真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他當時非常清楚,一段時間隻專注於一項修煉,才是最有效的。否則,會適得其反。於是他頭一個星期隻專注於“節製”,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製”,並在本子上做上記號。

一個星期後,由於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製”,並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製”慢慢在地他身上生根了。

嚐到了甜頭,第二個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並對第一項“節製”複習鞏固;第三個星期盯住第三項——“秩序”,再對第一項、第二項複習鞏固。沒想到到13個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年輕、認真,又有決心的富蘭克林生怕這13個星期還不足以使那13項原則完全變成自己的習慣,在一年內他又進行了3個13個星期的輪回修煉。一年後,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種變化已融入他的血液,滲入他的靈魂,浸透到他每一個細胞裏,大家想,他能不成功嗎?

哈佛哲理

常言道:“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

習慣造人,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成為什麼樣的人。美國著名演講家羅賓·西格爾說,“性格是人的一切習慣的總和”。因此,性格修養的關鍵,在於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是一生的財富,不要輕視任何一個習慣,即使它再小,隻要你一旦養成,就不容易消失,而且它還會如同池塘中的那顆小石子,影響到你更多的習慣,進而影響你的命運。

既然習慣能主宰我們的個性進而影響命運,我們必然要慎重再慎重地對待它。

保持好習慣並不意味著僵化

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側,有兩個火箭推進器,推進器隻能做得比火車的兩條軌道的距離寬一點點。從火箭的推力角度來說,做得更大一些,應該更好,因為推進器的容量決定推力的大小。

但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推進器要用火車運往發射地點,如果做大了,就過不了隧道。隧道決定了推進器的大小,而隧道寬度決定於火車雙軌的寬度。那麼,又是什麼決定了軌道的寬度呢?

在美國,兩條軌道的寬度是4.85英尺。這個標準又來自於英國,因為美國的鐵路最早是由英國人設計的。英國人的標準又來自哪裏呢?英國的鐵路是建造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英國電車軌道的距離是4.85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