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巴菲特提醒你的投資誤區(2 / 3)

大牛市裏每天都有人預言股市要大跌,甚至有些人說,多少天多少天內股市必然狂跌,結果他們看到的是行情不斷上漲,並且每天都在創新高,而自己由於過於擔心股市下跌早早就拋掉手中的股票。造成這樣的結果沒有別的因素,更不是因為股市的上漲看跌,而是完全在於自己的心浮氣躁。這樣投資股票,你有多少錢都會輸。所以,應該也僅應該這樣理解股市:股市與世間的一切都是一樣的,也都是無常,因為無常就是會出現不斷的變化,加之股市本身就是風險的、投機的市場,所以,更要以平常心來對待,隻有真正以“平常心”對待股市,你才不會因為行情的變化而忐忑不安,也不會因為股市的漲跌而擔心資金是否出現盈虧,更不會看到股市的不斷上漲而感到害怕。因為,你已經把一切置之度外,平淡視之。炒股最忌心浮氣躁,賺錢興高采烈而虧錢痛苦不堪,因為這些都反映出自己是一個不懂控製自己的人,而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炒好股票呢?

沒有製定適當的投資策略

【巴菲特如是說】

市場有很多所謂的專業投資人士,掌管著大量的資金,就是這些人造成了市場的震蕩。他們無視企業的發展方向,反而更注重研究基金經理人的動向。對於他們而言,股票是賭博交易的籌碼,類似於大富翁裏的棋子一樣。

他們的這種做法已經發揮到了極致,即便形成了投資組合保險,這在1986-1987年已經廣為基金經理人所接受的策略。這種策略是想投機者的停損單一樣,一旦投資組合或是類似與指數期貨價格下跌就必須對所持股份進行處分,這種策略勢必在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湧出一大堆的賣單。據研究報告顯示:有高達600億-900億美元的股票投資在1987年10月中麵臨一觸即發的險境。

——198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有些投資理論非常的奇怪但很盛行。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災,就是在巴菲特抨擊的這種在計算機模型的主導下醞釀成災的。很多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時,沒有一個適當的投資策略,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在目標策略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投資者的投資肯定是中、長、短線不分。由於操作策略不清,這就容易造成許多錯誤的判斷和決定。

長期投資有長期的策略和方法,短期炒作則有其短線的思路和操盤手法。而最常見的錯誤就是長期的投資計劃被短期的震蕩所嚇跑,原本計劃賺50%以上才出局,卻經不起5%~10%的小小震蕩而匆忙平倉。而原打算短線投機,本來每股隻想賺1元錢,卻因被套而被迫長期投資,甚至每股深套10元以上,致使手中賺錢的強勢股早已拋棄,而手中卻全是深套的弱勢股。顯然,這是風險止損意識和投資報酬觀念全無的表現。長此以往,輸的幾率肯定大於贏的幾率。

在目前中國經濟的條件下,長線投資理念在股市中運用沒有錯,然而,長線投資也是有條件的,長線投資的時機通常應該選擇在一個大的底部區域,並選擇成長性良好或有潛在題材的股票,如此才可以放心地做長線投資。例如,1996年1~3月份選擇四川長虹作長線投資,當時其股價僅為8元左右,到1997年5月份該股高達66元,大大地超過了同期指數的上漲幅度,從而形成頭部,並一路下跌。如1997年5月份買進四川長虹作長線投資,則明顯犯了投資錯誤。

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選擇短線炒作策略的投資者適合挑選近期的強勢股,即針對大盤下跌過程中,成交量較大、換手率較高,並且逆勢抗跌、不跌反漲的強勢股逢低買進,且應快進快出。買進後,有錢賺要走,沒錢賺也要止損,是短線的炒作方法。而選擇長線操作宜挑選人見人棄、大家都說不行的弱勢股,特別是在經過數月甚至數年下跌的長期價格偏低的弱勢股逢低買進,且買進後有小錢賺不要輕易出局,稍微吃點套也不要急著割肉,直到漲到很高的同時受到眾多投資者注意,且市場媒體對其一片叫好聲不斷時,則可以進行長線出局了,這就是長線的投資方法。另外,有些投資者也會犯一些不自覺的錯誤。做長線投資卻在使用短線的技術指標,而短線投機反而隻看長線技術指標,這就是策略沒有正確製定的結果。

隻要是長線投資,都能夠跑贏市場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必須強調的是,我們不會因為被投資公司的股價上漲或是因為我們已經持有一段時間,就把它們給處分掉,我們很願意無限期地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隻要這家公司所運用的資金可以產生令人滿意的報酬,管理階層優秀能幹且正值,同時市場對其股份沒有被過度高估。

——198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這段話顯然再次強調了長期持有的重要性,但同時他也指出了他之所以無限期持有該股票的理由,就是這家公司必須達到一些條件,長期持有並不是萬能的,也並不是針對所有股票。

當然長期投資的理念正在逐漸映入人們的腦海,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朋友加入這個隊伍當中。但長期投資並非靈丹妙藥,並非所有長期投資都能夠贏過市場的平均水平。隻有正確的長期投資,才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能夠跑贏市場。之所以說是“正確”的,是因為市場中的確有一些是看似“長期投資”卻非“長期投資”的投資。同時,跑贏市場是在一個“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的,即便最為優秀的長期投資者,也是難免在某些階段輸給市場,甚至可能是在很多時間段內輸給指數。但這些階段性地輸給市場,不能改變最終一定大幅勝過市場的結果。

如中信證券在2005年底推薦的2006年看好個股,有長江電力、寶鋼股份、新安股份、楚天高速、贛粵高速、科華生物、招商銀行、現代製藥等品種,在2006年就並非全部跑贏上證綜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並不是因為上述個股不是價值型品種,而是因為當時的市場氣氛並沒有出現2006年年底那樣旺盛的牛氣氛圍,這就使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更傾向於從穩健的角度去推薦2006年看好的品種,所以,一批高速公路、水電、鋼鐵等品種相繼成為各券商分析師的重點推薦品種。而且,不少個股均帶有當時熱門股的“痕跡”,比如說現代製藥在當時備受市場追捧,但實際上在2006年全年的表現並不佳,類似的個股還有長江證券推薦的蘭太實業、柳化股份,申銀萬國推薦的士蘭微、千金藥業、長電科技等品種,雖然在2006年均有所表現,但畢竟不是2006年投資主流板塊中的主流品種。

投資者需要清楚的是,錯誤的長期投資也許其傷害更甚於短線炒作。長期投資並非買入後長期持有那麼簡單,長期投資能夠跑贏市場的原因在於“在適當的價格買入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並且持有到它的股價不再被低估為止”。

錢少就不要做長期投資

【巴菲特如是說】

大家不需要太認真,因為對於我們持股比重較大的投資,通常情況下需要持有一段時間,所以我們投資的結果依靠的是這些被投資公司在這段期間的經營表現,而不是在特定時期的股票的價格,正如我們已經買下了一家公司卻隻是去關心他短期的經營業績是一件很傻的事,同樣的情況,如果購買公司的部分股票,擁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權,隻是去關心短期盈餘或者是盈餘短暫的變動也是不應該的一件事。

——197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比較讚同莫以善小而不為。很多投資者以錢少為理由,不停地做短線。他們認為,長期投資是大資金才能做的事情。對於小資金來說,隻能靠短期的投機來獲取投資回報。而投機注定是要虧損的。所以小資金一定是要虧損的。但要是按照這樣的話,我們就沒必要進入股票市場。事實上,長期投資與資金總量沒有任何關係,你的每一個1塊錢,都可以進行長期投資。“投機”或“長期投資”,從結果上來看,是這樣一個關係。“投機”是有可能在短期內產生暴利的,但在較長時間來看,大部分投機者是一定會跑輸市場的。

在20世紀70年代,那時候巴菲特的資金持有量還是比較小的,因此股價波動對伯克希爾淨值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巴菲特那時候對長期盈餘的價值比價關注。在1977年,伯克希爾保險事業投入的資金成本已經從1.346億美元增長到2.528億美元,因為投資增加的淨收益也從1975年的稅前840萬美元增長到了1977年1230萬美元。1977年底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大約7400萬美元,在1974伯克希爾剛十年的時候,賬麵上有1700萬美元的未實現的損失。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以少的資金長線投資的故事:投資者張某,在1993年買入了1000股萬科A,成本在2萬左右。2007年7月,當年買入的萬科市值現在是36萬,回報是18倍。證券公司的工作人員說,如果每次萬科A的配股和權證都要的話,回報可以達到72倍,也就是接近150萬。為什麼沒要呢?因為張某當年買入後,就放在那裏不管了。即使如此,14年獲得18倍的投資回報,年均23%的收益率可以讓絕大部分基金經理汗顏。由於張某投資的時間長,所以即使投入的資金很少,他也獲得的收益也相當可觀。

正確的投資模式永遠是正確的,也許你並不是腰纏萬貫的投資者,而是像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錢少,並不是做短線的理由。記住一句話是:“莫以善小而不為”。

盲目地去炒新股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在吉列特別股的投資上雖然還算是成功的(在1991年已經轉換為普通股),但從總體上來看類似於這樣的協議談判所取得的特別股投資的績效還是稍遜於從次級市場所取得的投資。究其原因這與當初設定價格的方式有關。次級市場時常受惠於群眾愚蠢的心理,總

是會有一個重新設定的全新價格,不管價格是多麼離譜,那都是代表該股票或債券持有人想要出脫的價格,無論何時總會有一小部分股東會有這種念頭。

發行公司與大股東的掌控著初級發行市場,他們通常會選擇對它們最有利的時點發行,當市場狀況不理想的時候,甚至會避開發行。可以理解的是,賣方不太可能讓你有任何便宜可占,不管是通過公開發行還是私下協議的方式都一樣,你不可能以一半的價格買到你想要的東西。尤其是在發行普通股時,唯有在他們認為市場價格明顯過高時,原有股東才有可能大幅出脫其持股。

——1992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這段話顯然表現出了他對炒新熱是不讚同的,曾經,伯克希爾公司在一級市場認購了不少股票和債券,如克萊斯勒、德士古(Texac,美國大型石油公司之一)、時代華納、華盛頓公共電力供應係統CWPSS)與雷諾—納比斯科(R.J.Reynolals—Nabisco,世界第三大私營卷煙生產企業)等,都是相當賺錢的投資。但是巴菲特仍然感到不滿,因為如果從二級市場上購買可能會便宜,但是鑒於歇的倉位限製,這使他難以施展拳腳。

以中國股市為例,自從新股發行製度改革以來,當有5隻新股登陸深滬交易所,它們立刻成為股市關注的熱點之一。從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提供的資料來看,上市首日買入桂林三金的個人投資者人數為26510人,兩周之後,有82.4%的投資者為虧損,整體虧損6480萬元;首日買入家潤多的個人投資者數量為25437人,兩周之後有99.5%的投資者虧損,整體虧損1.26億元。

按投資者類型進行細化分析,在參與桂林三金和家潤多首日買入的投資者中,持股市值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賬戶占比分別高達71.83%和62.69%,虧損賬戶比例達到81.83%和99.86%,合計虧損2743萬元和4790萬元。

中國股市,新股發行製度改革後,市場化的定價機製將使發行定價與二級市場價格進一步接軌,如果在新股上市首日漲幅較大的情況下買入股票,需要承擔較大的價格回落造成虧損的風險。其實,炒新股的現象從根本上能夠反映出市場的不成熟,炒新則更是一種純粹的投機行為。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大股東不會在賣新股時讓別人占到便宜,另一個原因是新公司財務報表資料匱乏,融資後的投向及收益情況也起伏不定,它是不屬於合適的投資。故炒新最熱的時候也就是市場非理性氣氛最足的時候。

慎對權威和內部消息

【巴菲特如是說】

投資經紀人會告訴你在未來兩個月內如何通過股指期貨、期權、股票來賺錢完全是一種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夠實現的話,他們也根本不會告訴投資人,他們自己早就賺飽了。

——摘自《巴菲特投資語錄》

與其向那些隻關注股市行情而不重視調查研究的經紀人或投資專家尋找投資建議,不如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那些優秀公司的股票。

在股市裏,每天都有許多權威人士做不同的分析和預測。有不少投資者總愛看股評,可又不敢相信股評,而實際上還是受到股評的影響。事實上,在股票交易中,巴菲特認為,專家的意見很重要,因為專家經過較長時間研究各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結構、上遊材料供應、下遊產品經銷、同行競爭能力、世界經濟景氣影響、國內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未來各行業發展潛力,在這個基礎上做出的分析,往往是比較正確的。根據他們的建議選擇投資對象和投資時機,犯錯誤的機會要小得多。但是對於專家的意見,巴菲特認為投資者還是應該表現出一定的鑒別意識和批判精神。

在鋪天蓋地的股評中,股評家還常說股市或某隻股票有上漲的動力、下跌的壓力等,很多投資者信以為真。巴菲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他建議投資人不要相信所謂的專家、股評家,“投資人期望經紀人會告訴你在未來兩個月內如何通過股指期貨、期權、股票來賺錢,這完全是一種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夠實現的話,他們也根本不會告訴投資人,他們自己早就賺飽了”。

有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解說:“受美聯儲升息的傳言影響,華爾街股市大幅下挫。”以此類推,諸如此類的傳言和消息常常影響股市的走勢,甚至可能改變股市的走勢,使牛市變成熊市。反之亦然,因受某種消息刺激,熊市也可以變成牛市。市場自有其運行的規律,但市場常常顯得很脆弱,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或是內幕甚或是毫無根據的傳言也可以使得它上下震蕩。因為股市上很多靠消息投機的“投資人”,他們的心理其實很脆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擔心一有風吹草動,將使自己血本無歸。

所以相信傳言和所謂的內幕消息,都可導致股市的不理性和動蕩。這又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印證了消息的可靠性和傳言的真實性,這是錯誤的看法。

從長遠來看,所謂的消息和傳言不能左右股市的運行規律,股市的運行根本上受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業績左右著股市的運行規律。

投資者要把握股市的運行規律就得排除所謂傳言和內幕消息的影響,立足於公司的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市場無論怎麼運行,總會有正確反映公司經營業績的時候,所以立足於公司的內在價值,選擇合適的買入價位,然後等待股價上揚,而不在乎股市的短期漲跌,更不要聽信所謂傳言和內幕消息。巴菲特常不無自豪地說:“就算美聯儲主席偷偷地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這種獨立判斷而不受消息左右的理性行為在股市上難能可貴,是投資製勝的重要條件。

總之,投資者在投資中應完全糾正相信權威和內部消息的依賴思想。應在自己進行獨立分析研究的基礎上,與股評觀點進行切磋,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請記住林奇的忠告:作為一個投資者,你的優勢不在於從華爾街專家那裏獲取一些所謂的投資建議。而是你已經擁有的一些生活常識。當你投資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業的時候,利用你的優勢,你的投資能夠比那些專家更加出色。

連大師都不可能對市場的走勢做出準確的判斷,甚至反對預測市場,那些整天在媒體上發表股評、推薦股票的專家們的可信度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