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了,人窮誌不短
於淳原本是上海玻璃儀器廠的職工,由於單位效益不好,於淳在十年前就下崗了。但是他並沒有閑著,雖然沒有很高的學曆,但他樂於做一些體力活:送盒飯,當別人裝修房子時的臨時監工,也擺過水果攤……走進於淳位於寶山的20平方米的小家,陽台上種滿了花花草草,透出濃濃的生活氣息。
雖然於淳這幾年的奮鬥沒有取得很大的成績,但起碼讓妻兒衣食無憂。女兒玲玲也覺得自己身處的是個幸福之家。但平靜的生活也有隱憂,美中不足的是於淳打的都是臨時短工,收入旺季的時候可以很高,淡季的時候也可能分文沒有。
於淳始終對家庭財力想得很透:自己的學曆、能力讓自己的賺錢能力有限,那麼即使不能讓女兒出國念書,起碼也要讓家人過上溫飽的日子。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想法,於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做了個選擇,而這個選擇在7個月後化解了他們一家人所遭遇的重大變故,演繹了一出由悲到歡的人間喜劇,在整個街道家喻戶曉。
買建材還是買保險
2004年12月底,於淳在客戶新裝修的家中當監工,說好與雇主一起去挑選地板。由於天氣寒冷,於淳在等待的時候走進了店鋪暖暖身子,遇見了正在向店主推銷保險的代理人程某。
據程某回憶,當時進私營業主店麵推銷保險是出於這些人經濟收入還不錯,但大多沒有社保的考慮,因而在營銷時她往往從保障上做宣傳,主推的是醫療補貼保險等健康險。豈料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最終店主沒有購買保險,反而是在一旁聽得津津有味的於淳主動留下了自己的聯係方式。
2005年1月,代理人程某上門為於淳講解保險。其他方麵於淳都很滿意,就是一聽保費嚇了一大跳:幾乎占了自己年收入的10%。於淳開始為難起來,因為對並不富裕的於淳一家人來說,當時手頭隻有一筆準備用來買建材的錢是可以挪用的。
買建材是於淳通過長期的積累,發現了一個建材市場物美價廉,所以打算在監工的同時向雇主推薦,算算如果順利能賺不少差價,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買保險則是給自己和家人添一份保障。此時代理人程某的一句話促使於淳做了決定:“你現在那麼辛苦,萬一哪一天身體垮了家裏人怎麼辦?”這句話點中了於淳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最擔憂的地方,他終於用原本買建材的錢買了一份終身壽險,附加了提前給付重大疾病保險。
天有不測,突患重病
2006年8月,於淳在便當店送外賣的途中突然感到身體非常不適。雖然以前也有一些小毛病,卻不像這次那樣嚴重。已經有不祥預感的於淳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暴發性肝炎。醫生告訴陪在身邊的於淳妻子,他的病情相當嚴重,如果不接受治療,最多隻能存活2個月,但若接受治療,還有康複的可能性。
於淳突染重疾,讓這個原本安康的家庭陷入窘境。首先是家庭收入的頂梁柱沒有了,妻子和於淳曾經是同事,一起下崗後於淳主外、妻子主內,她已經近十年沒有外出工作了,而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兒才開始工作,在公司還處在收入最低的實習期。不要說補貼家裏,能自給自足就很不錯了。更讓人感到絕望的是於淳高額的醫療費用。這些年於淳所賺得的收入幾乎都花在了女兒身上,家中隻有幾千塊錢的積蓄,光一個住院押金就幾乎交光了。
而且於淳一家並不善交往,在上海的親戚朋友也不多,社區的鄰居建議於淳妻子:到老單位工會去說說情況吧。於淳的妻子跑到老廠子,工會一聽於淳的情況就連連搖頭,翻出單據給他妻子看:我們這裏還有兩個白血病人呢,他們的援助我們還沒有能力幫忙,你們隻能自己解決了。
高額的醫療費用將這一家人逼上了絕境,於淳一度準備放棄治療,他拒絕任何藥物,也不讓妻子再為他支出任何醫療費用,甚至連飯也不願意吃了。就在於淳打算坐等死神降臨的危急關頭,女兒玲玲猛然想起了爸爸曾經在家中商量過的那份保單,並嚐試聯係了所在的保險公司。
代理於淳一家保單的保險營銷員程某在知情後馬上趕到了醫院,她一麵積極取證,尋找於淳一家在病急時沒有注意到的醫療單據,一麵給情緒不穩定的於淳作詳細講解,讓他放心,其所患的疾病是在所購買保險的責任範圍內。
代理人程某第三次來到醫院時帶來了保險公司的福音:公司已經明確答複他的醫療費用會得到相應的理賠補助。想到自己高昂的醫療費有著落了,不會再連累到家人,於淳的心中這才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希望,有了繼續治療下去的勇氣。
人間喜劇,女兒投身保險事業
解決了高額醫療費的後顧之憂,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於淳竟然奇跡般地康複出院了。與此同時,在接到報案後,保險公司的理賠人員也正在著手一係列認真細致的調查工作,在資料齊全、事實真實清楚的情況下,按照保險責任賠付於淳人民幣34000餘元。於淳一家在第一時間享受到了保險福利。一張保單就這樣挽救了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