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的基本原理是大家出錢,個別遭遇小概率事件的人獲得補償。保險隻是主要為了應付生活中的一些風險(不確定性),如大病、意外傷殘、死亡等,沒有很強的保值增值功能(分紅型保險除外,但它不是純粹意義上的保險)。因此,投資人在保險外,需要投資一些有保值增值功能的資產,如債券、股票、基金等。其實,還有很多資產類型可選擇,如房地產、私人公司、商品期貨、外彙等,但是,這些投資工具所需的專業性較強,有的風險也較大,不適合大多數投資人。
一般而言,個人投資者財力及精力均有限,在專心工作、照顧家庭之餘,再去研究各種投資工具及具體的資產配置,實在是力不從心。投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財目標及可承擔風險的能力及意願,手中留一部分現金應付日常的流動性需求及突發性意外事件(一般來說,6~12月的生活費用就已足夠),購買一些保險以對抗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再請理財專家給一些建議,購買合適的基金品種來替代證券投資這一塊,至於房地產、外彙等投資,具有相當專業知識的投資人也可以加以關注,以分散風險,享受更高收益。
工薪家庭:有一種“保險”人人都需要買
【家庭情況】
周女士現年52歲,原國有大型紡織企業財務人員,自從45歲下崗以來一直在一家民營企業二次就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生存能力特別強的人。丈夫比她大一歲,為國家公務員。女兒24歲,大專畢業後一直在一家全球500強公司擔任文職,經過3年努力,收入穩定遞增,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小白領。
因為多年財務工作的緣故,周女士有較強的理財意識,早早為女兒買了某知名壽險公司終身壽險產品及分紅類終身壽險1附加醫療門急診住院保險,還為先生購買了養老分紅兩全保險附加醫療門急診住院保險,疾病預防及養老保障雙保險,但周女士沒有為自己買保險。
目前他們家有銀行存款75萬元,銀行理財產品74萬元;A股投入9萬元,目前略賺。
【理財目標】
1眼下是不是換一套大一點住房的時機?
2作為家庭主婦的周女士還需購買醫療保險嗎?
【保險規劃】
有一種“保險”人人都需要買
很多人進入中老年以後,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像本案例中的周女士那樣,有一種“保險”——醫療保險是需要買的。
一般來說,商業性醫療保險的投保年齡都會限製在50周歲以下,超過這個年齡以後,即使有,價格也會非常貴。原因很簡單,年齡越大健康風險也越大,風險越大價格自然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以後也就無人問津了。有的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詬病保險公司“不公平”,其實不然,這也是為了一種公平,維護的是其他年齡段健康投保者的利益。
當然,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意外傷害是不可忽視的風險,由此引起的治療費用也是數額不菲。意外傷害的投保年齡一般限製在60~65歲以下,而且各年齡段的費率是統一的,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是很“劃算”的。所以,建議周女士選擇“意外傷害+意外傷害醫療”的組合。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意外傷害醫療保險一般都有一個“免賠額”,通常為100元,每次意外傷害醫療費用超過“免賠額”以上部分才是理賠的部分。
很多人都明白:買保險其實不是為了“賠”,隻是為了“以防萬一”,買保險不“賠”才是“賺”。所以,平日多多健身、保持心情愉快,就是在給自己的健康買保險;遵守交通法規,文明穿越馬路,就是在給自己的人身安全買保險;“負責”地對待生活,就是自己在給自己買保險。這種“保險”人人都需要買。
周女士可嚐試申請團體險。因為已年過五旬,周女士現在購買醫療保險將麵臨一個尷尬局麵。一般商業性醫療保險、住院補貼類保險品種是附屬品種,隻有在購買終身壽險或重大疾病保險等主險後才能獲得。而兩款主險一般隨著年齡增長保費會增加,52歲的情況可能麵臨較高的保費,還可能伴隨許多限製性條款,對周女士本身的身體狀況要求也很高,而且有些保險公司未必願意承保。
有一個辦法是,周女士看一下所在單位是否有團體險種。一般保險公司會根據企業的要求,為員工手冊上所列的在職人員設計一款適合的團體險,而涉及最多的就是團體醫療保險。團體險是以一個團體作為投保標的,不會對其個體進行體檢,隻要審查企業的資格即可。如果公司肯為員工購買這樣的團體險,周女士就能以較低的價格享受到醫療保險,但是,這種保險僅限於存在雇傭關係的時期,也就是當周女士不服務於該企業時,保險關係會自動解除。
理財小百科
一張保單可以挽救一個家庭
曾經有人認為:保險是富人的遊戲。其實不然,中低收入家庭一樣需要保障。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一張保單是如何挽救了一個家、改變了一個人、影響了一個社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