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階段的市場上,我采用的止損命令與市場的一般階段有所不同,它們一般不會被斬斷。一旦確實被斬斷,我會再次入市,這就排除了在基礎階段損失利好頭寸的可能。我接受損失,再次入局。
這個例子很好地演示了如何利用與市場吻合的一套交易策略,而這套策略中的每一條都指向一個總體來說正確的交易規則:我在基礎階段做多頭;為了以防萬一設下止損點;一旦頭寸達到止損點被斬斷,我會重新入市再做多頭。
頭一條規則表明其實踐者沒有一個長遠的交易策略,也就是說,在基礎階段下止損命令會使你在行情上漲之前喪失多頭地位,這樣意味著你不會再重新入市做多。
某些交易者對市場類型的敏感,對止損命令有沒有可能斬斷的敏感,都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告訴我,他們在市場上從來不設止損命令也能獲得大量利潤。
由於這些交易者總是在交易階段的市場而不是在行情失控的市場上買賣頭寸,所以他們有可能不采用止損命令也能避免損失。在交易階段的市場上,不管有沒有止損命令,未結清頭寸的損失都是最小的。而在形勢叵測的市場上,若沒有止損點的保護,損失將十分慘重。
兩組交易者--一組一直采用止損命令,而另一組則從來不用--基本上都在交易的基礎階段進行炒作。如果設有止損點且達到的話,就會以最小的損失結清頭寸,但是仍有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不設止損點比起設有止損點,結果在交易的初期就斬倉要更好。尤其是,一旦你被迫斬倉,就傾向於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不再做多而是做空。
這些投資或交易者不知不覺地事先確定了他們違背止損命令的條件,這種條件使被迫斬倉的可能性最小化,而且又創造了一旦在交易階段行情低迷時斬倉,可以重新入市以期反彈的條件。所以,他們提倡的這一點十分正確:永遠不用止損命令。碰巧他們也總是在交易的基礎階段進行炒賣。
既然你經過動腦筋,發現自己隻想定位在基礎階段的市場上,那就大可不必采用止損命令。不過,基礎階段的市場是什麼?你怎麼知道沒有止損命令保護的倉位不會在市場下滑時暴跌?如果你是在做股票,那還有一些市場並不遵循的內在規律可言。比如,一隻價格為2美元的股票還能跌到哪兒去?
但不幸的是,商品市場的價值不像收入和銷售那樣以抽象的東西為基礎,而是取決於使用價值。比如玉米和小麥,小麥的價格一向低於玉米,如果小麥的供給量大,價格就會下跌得低於玉米價格,直到小麥可以用來喂牲畜為止,這就是實用價值,然而,如果玉米價格跌到小麥以下,小麥價格還會下跌,在這種小麥跌幅無限的情況下,一個交易者會怎麼做呢?在芝加哥交易所,這種情況也發生過,大概有四五次吧。
現在,你應該理解,為什麼要將規則如此精確地應用於基於其他先決條件的市場上。先做好頭寸,再設好足以防止正常風險的止損命令很有意義。為什麼要費心地去琢磨你到底處在什麼市場階段?當然,了解自己正處於爆發階段還是失控階段很重要,但是不管你的分析正確與否,不論你如何估計當前的市場條件,通過不加區別地設止損命令,都能絕對保護自己的財產。在你估測市場的技術成熟之前,必須運用止損命令。即使你已經掌握了這種估測技巧,還是應該運用止損命令。
在這裏,不加區分地運用止損命令的說法可能不對,但是它強調了不論看起來多麼不必要,在市場上都要采取保護措施,預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