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死地求生(3)(3 / 3)

而今天的強勢股有可能就是明天的弱勢股,此乃受景氣波動的影響所致。

許多投資人在過去以往的經驗中,以為長期投資股票的獲利很高,就采取長期投資的策略,等到所持有的股票發生問題,一落千丈,又無法心平氣和地運用蒸餾法,每年檢視持股一遍,就會著急思考應當如何解套,這時圍魏救趙法就可派上用場。

圍魏救趙法基本上又可拆解為三式,第一式乃是完全不理會所持有的弱勢股其跌幅有多深。例如蔣先生在1998年股價上漲的階段買入茂矽半導體的股票,當時一股50元,後來在利空不斷的情況下跌到每股30元以下的價位。

1999年三月,蔣先生的股票專家朋友觀察到鴻海的股價有相當大上漲的空間,於是建議他運用其他資金加碼買進鴻海的股票,當時購入的價格為一股169元,當他抱到股市整體成交量爆出兩千三百億的大量時,建議他賣出這檔股票,此時的價格已經是290元了,也就是讓他投資一張賺進12萬1千元的利潤。這時再回頭檢視茂矽的股價,尚低於24元以下,於是我勸他賣出茂矽,雖然一張賠掉2萬6千多元,可是兩者相抵,還是淨賺了9萬多元。

第二式為先處分掉弱勢股,將所有資金集中到強勢股上。在前一個例子中,若茂矽被美國課征反傾銷稅的案子通過,蔣先生知道利空襲來,他願意先賣掉這檔股票,當時的價格尚有29元,則他將能多獲利近5,000元。

第三式則為賣掉強勢股後,再觀察弱勢股是否有轉強的征兆,如果有,就趕快進場買進。

40.貴在堅持,車到山前必有路

股票被套是指那些作短線投資又不能在短期內收回投資的人而言的。因此,對散戶而言,如果發展股票被套,在全麵分析的基礎上,權衡得失,可換作長期投資法也不失為一種良策。

利用長期投資法股市有漲有落,如果投資者有長言道股票市場是一個巨大的競技場。無數投資者在這裏各施招數,激烈競爭。他們的投資方式各有千秋,變化無窮,但籠統說來,諸多投資流派可劃分為兩大特色迥然不同的流派:一派為短線進出派,另一派為長期投資派。短線進出派的投資理念是:股價趨勢波浪起伏,投資者若能準確地分析、掌握短期內股價升跌的動態,就能逢低買入,逢高賣出,賺取差價。於是他們致勝的法寶是憑技術分析,或憑感覺抓住市場時機,頻繁進出。他們操作手法極具投機性。長期投資派則認為,要成功地預測股價的短期趨勢,從而掌握市場時機是極其困難的。

人算不如天算,頻繁進出,往往是買高賣低,極易招致損失。既然認為一國的經濟,從長期的觀點看,總是不斷向上發展的,那麼就應以適當的價格買進股票後,長抱不放,靜待經濟景氣的到來,分享長期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潤。因此,他們的投資理念是,一旦持股,就長期擁有,忘掉市場,不關心股價短期內的升跌起伏,或等待股票的分紅、派息和增資,或靜候股價長期爬升後待價而沽。

美國卡爾格雷大學的理查德·伍德沃德教授和傑斯·蔡教授所作的一項長期研究顯示,擁有股票做長期投資優於按市場時機行事,因為你在牛市中從股票中所得的收益遠遠超過熊市中的損失。他們認為短線操作的收獲,隻有當操作人員對股市趨勢的預測有70%以上的正確率時,才能超過長期持股者的贏利,而市場上很難(或者說,基本上沒有)遇到順應市場的概率達0.7的人。看來,這兩個教授對長期投資方法予以肯定。

1967年,美國《福布斯》雜誌編輯部裏有一群對股市投資的學術研究頗感興趣的編輯。對於短線進出和長期投資的方式到底哪個好,他們進行過不少的爭論。最後,他們決定用一次實驗的方式來驗證他們所持的結論。1967年6月,他們將一張《紐約時報》的股票市場專欄貼在牆上,然後向這張專欄報紙投鏢,事先約定:鏢頭擊中的股票名稱將被定為選中的股票。用這種方式他們隨機地選取了28種股票,構成了他們的一個證券投資組合。然後,他們來到證券市場向每種股票投資1000美元,共花去2.8萬美元。當時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為800點左右。對於這場類似於小孩子們的遊戲,他們覺得很有趣,約定好將這些股票長期抱牢,至少10年後,才能處理這些股票。

實驗初時的兩三年內,他們像大多數股民一樣,時時關注著自己的股票,為這組股票的股價漲跌,時而興奮,時而沮喪。但由於前述的約定,無論漲跌,他們誰都不能賣出股票。久而久之,股市的升降起伏已不再能影響他們的情緒了,甚至他們漸漸地淡忘了他們的股票,每年隻是由專人去辦理將所得股息用於再投資的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