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百事件等。股市是國家政治經濟的晴雨表,是各種政策變化最敏感的神經,國內外政治經濟上的各種征兆總是最先通過股市這根神經來反映。邊遠地區的股民由於信息不靈,可能對股指跳空的原因不明,但不論什麼原因,一旦出現力度較強的向下跳空大缺口,則必有實質性利空所襲,股市下跌已成定局。此時應丟掉幻想,在第一時間清倉拋籌,即使割肉虧本也在所不惜。行動遲緩者必然越套越深而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股諺雲:上缺口,股票牢牢握在手;下缺口,虧本割肉也要走.此可謂是經驗之談。
1994年9月26日,在提高股票交易稅、AB股異軌等利空傳言的打擊下,滬股當日最高指數為790點,而上日最低指數為822點,留下了一個33點的向下跳空大缺口。從此,滬股一撅不振,連下台階,直到1995年初的524點才開始止跌。即使從缺口下沿790點算起,至524點時已跌去266點,跌幅深達33.6%.1995年5月23日,在上新股利空消息的刺激下,滬股再次上演大跳水的悲劇,留下了一個由870點到833點,幅度達37點的下缺口,之後便一路跌到610點,共跌去223點,跌幅達26.7%.以上兩大缺口寬度均為35點,出現缺口寬度的7倍左右,可見其殺傷力是何等巨大。從滬市曆史看,一旦出現幾十點的下突破缺口而短期內又不能有效回補的話,便有百點以上的大跌。1996年12月16日,因受發行1000億新股和實行漲跌停板兩大利空打擊,滬股從前收盤的1110點跳低到1005點開盤,出現了一個105點的罕見大缺口,之後,便跌到855點,從缺口算起,跌去255點。如果說,出現上突破缺口是進攻信號,那麼,出現下突破缺口則無疑是最明顯的撤退信號了。此時,應放棄陣地,實行轉戰。
馮某與陳某同為股友,在5·18行情發動當天,兩人本著擒賊先擒王的思路,在出現巨大的向上跳空大缺口後,兩人以25.50元的相同價各追入5000股陸家嘴股票。5月22日,滬股又出現了855~870,幅度達25點的第二個向上跳空大缺口。馮某對缺口理論多少有點了解,認為第一缺口為突破缺口,第二缺口為跳躍缺口(或稱中繼性缺口),第三缺口為竭盡缺口。股指三跳,氣數已盡,現在剛出現第二缺口應該繼續捂股,待第三缺口出現後再拋籌也不晚。誰知由於發新股消息的打擊,還未來得及出現第三個缺口,股指就掉頭向下,破壞了原有形態,出現大幅回落。反而於23日出現了一個37點的下缺口。馮某立即意識到這是相反方向的突破缺口,應該清倉。但陳某見其前麵的三跳論未能兌現,故對缺口理論產生了懷疑。結果,馮、陳二人一拋一捂,分而治之。馮某將陸家嘴以27.50元價脫手,賺了8000餘元;陳某因失去出貨機會以致越套越深。至7月10日,滬股610點時,陸家嘴已跌至20元。10月底,滬股回到700點以上,股指升了百餘點,陸家嘴不漲反跌,在19元附近徘徊不前。陳某的10萬元資金被套達半年之久,幅麵損失亦達3萬餘元。通過馮、陳二人的對比,可以清楚看出,在出現向下突破缺口後,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導致不同的效果和結局。
以缺口為依據買賣股票,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要注意缺口的性質。即弄清向上或向下跳空是屬於普通缺口還是突破性缺口。辨別的方法,一看成交量變化,二看缺口力度。成交量與力度皆弱的小缺口為普通缺口,可不予理會,反之,則為突破性缺口,要密切關注,見機行事,切不可錯失良機。
二是要注意缺口的連續性。一般情況下,在向上或向下的中長期趨勢中,基本上會出現分布均衡,位置分別處於頭部、中部和尾部的三個連續性缺口,即前麵提到的突破月間,滬股在7月4日、7月21日和8月11日分別出現了3點、1點和4點的三個向上跳空缺口。在第三個跳空缺口出現後的翌日,滬股在上摸788點後便破位下調。故出現上突破缺口時,應在第一缺口買,第三缺口拋。出現下突破缺口時,應在第一缺口拋,第三缺口買進。
三是要注意缺口的時間性。按正常說法,出現跳空缺口後長時間不回補,則說明其力度較強,上升中可繼續持籌,下跌中耐心等待底部建倉。若一旦在短期內回補,則應引起高度警覺。1995年10月25日,證監委再次處理期貨市場違規事件,受這一利好消息刺激,滬股當日跳空高升,出現了一個從727~740之間的13點向上跳空缺口,但7月26日至7月27日兩天內就將此缺口回補,故確認本次突破無效。對缺口的辨認與識別,亦應靈活掌握,切忌教條行事。
股市如戰場,而缺口就是一個發動進攻或通知撤退的信號彈。行動遲緩、猶豫不決者,不是失去獲勝良機就是飽嚐套牢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