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之前,用的第一筆錢該從哪裏來呢?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事實上,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無論你有多麼強的經營能力,但如果沒有錢供你使用、支配和運作,那麼,就好比傑出的將帥沒有士兵一樣,一切隻能是空中樓閣。所以,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理財者,要走好的第一步,就是設法籌措資金。
資金從哪裏來?自己有本錢固然重要,但僅有本錢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靠一個“借”字。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製勝者采用最多的謀略之一就是借。劉備靠借荊州,安身立業而建蜀漢政權;曹操靠借兵、借路、借人頭祭旗,出征諸侯,而稱霸一方;諸葛亮靠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大敗曹軍,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在現代市場經濟大潮中,借也是每一個成功的理財者必備的招術。世界上為數不少的富豪和成功的企業家,大都是從借雞生蛋、借地發財、借邊出境、借船過海而起步,最終成為真正的大贏家。在商業戰場上,借,是以少勝多的一種謀略,是省時省力的高招,是識時務者的一種權變,是立業而一展鴻圖的起步階梯。
作為一個成功理財者,還須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一根筷子很容易被人折斷,但是,十根筷子、一百根筷子、一萬根筷子放在一起,就很難被折斷了。而借錢集資的道理也不例外:個人手裏的錢很有限,如果單獨投資,就好比一根筷子一樣,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把它們聚攏起來,形成一定數額的資金後,不僅大大提高了承受風險的能力,而且,投資成功的幾率也隨之提高了。所以,錢不怕少,而怕不聚。
台灣“塑膠大王”王永慶,最初用父親的名義借來2000元台幣開辦了一家小米店;後來,再用米店賺來的錢開了一家磚廠;然後,又用磚廠賺的錢當本金做木材生意。到20世紀50年代初,他終於積累起5000萬元台幣的資本。他再用這筆錢做擔保,向台灣一家銀行申請了67萬美元的貸款,創建了台灣塑膠工業公司,從而一舉成名。
新加坡“玻璃大王”陳家和,在他年輕的時候,一位經營玻璃的朋友來找他,要他集資3000元(新加坡幣)參加合夥經營。當時的情況是,他朋友的企業正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陳家和經多方籌措,加上母親一輩子養豬攢下的1200元,幫助朋友渡過了難關。兩年過後,陳家和逐漸積累起一筆資金。1962年,他以每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了半邊店鋪,取名為“和興鏡莊玻璃工程公司”,從此正式走上了獨立創業之路。
王永慶和陳家和這種首先通過在親戚、朋友圈子裏籌集資金來開創事業的先例,在中國國內及海外華人中是極為常見的。當然,你在向親戚和朋友借錢時,除了要動之以情外,一定要注意向他們詳細介紹你的創業計劃,使他們確實相信你的計劃是切實可行的,而不是拿他們的錢去瞎碰。總之,隻要你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你的親朋好友是不會不向你施以援手的。
用錢生錢除了籌之外,還要考慮到用、生,最終落實到生財上,這才是籌的目的。
如何用錢是判斷理財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當經過拚搏賺到很多錢後,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用錢的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勤儉可發家創業,玩物會蝕心喪誌。”如果任意揮霍,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當你口袋裏裝滿鈔票的時候,如何使用它就要慎之又慎了。
投資贏利是經商之本。錢要生錢,就必須用在投資上,投資也就是生錢之本。大老板首先應是大投資家,其次才應是經營家、管理家。傳統的投資理論一般將投資領域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生產性投資,就是辦廠開礦或搞種植業;二是服務性投資,就是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企業;三是貿易性投資,就是開辦商店或貿易公司。資金隻有投向最能贏利的地方,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通常說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的運作,在資本市場上以錢賺錢。所謂“生”,就是通過兼並拓展自己的原有產業規模,提高自己企業產品在市場的占有份額。以錢生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人創業成功的“三部曲”。在這“三部曲”中,最為基礎的是“生錢”,這是獲得進入財富之門的鑰匙。
懂得更新理財觀念後,怎樣去理財又成為新課題。擁有好的理財方式,才能夠將自己的資金運用得更加到位。無論你的家庭處於哪一社會階層,科學理財都很重要。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沒錢的階層,根本沒必要去理財。事實上,工薪一族更應學會科學理財,相對有限的資金更需要進行精心規劃、合理安排。說得更通俗一點,即使粗茶淡飯,也要有一個營養搭配的問題。所以,個人理財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