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謀略篇(14)(2 / 3)

拿著父母資助的4萬元,關曉冠買來烤餅爐、微波爐等器材,租下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苑小區內的一個5平米的攤位,並專門請一名有秘製配料的師傅手把手教自己做餅的工序。“別小看做一張餅,從揉麵、鋪麵,火溫都有講究,一步不到位就會影響餅的味道。”關曉冠說,做餅的每道工序自己都親力親為,目前一天要做近200斤餅,每斤賣7元,成本一天可以賺600多元,每月利潤超過萬元。

每天早上5點天還沒亮,關曉冠就起床張羅。揉麵、攪雞蛋、切火腿腸、青椒以及調製佐料。6點準時出現在攤位,一邊在爐子上攤餅一邊等待顧客。給顧客切餅、稱餅時,要麻利、準確。

一個5平米的小門麵,一個月能盈利過萬。這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顯得有些不可思議。可事實上又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正所謂小生意內有大金礦,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再小的生意,奉行薄利多銷的理念,在加上自己的勤奮一樣能夠獲得大利潤。

下手之時快、準、狠

做生意要講究快、準、狠。快,發現商機就要及時把握住,快速的搶占先機贏得市場。準,準確的把握市場需求和掌握度量。狠,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沒有氣魄和力度,不果斷堅決的執行標準和規劃生意,將永遠不是長遠發展的生意。

看的要準,做的要穩

不到20歲獨自辦廠,24歲開廠房,27歲自創工藝美術堆畫獲國家專利,30歲擁有百萬身家……40多歲的周彥俊,有著讓人豔羨的生命軌跡。上天沒有讓他擁有正常人一樣健壯的身體,卻磨煉了他堅韌的心誌和毅力。

周彥俊的童年是灰色的。一歲半的時候,正在蹣跚學步的他得了小兒麻痹症,從此永遠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樣行走的機會。

18歲那年,在雙腳動了兩次比較大的手術後,周彥俊告別了學校,開始了獨自闖蕩社會的道路。

懷揣著父親給他的70元錢和朦朧的創業想法,周彥俊獨自前往縣城自謀出路。剛開始,憑借自己多年的愛好,他為別人畫畫賺錢,再加上玻璃、畫框來提高檔次。鏡屏每塊成本2元左右,賣出去是3.8元。就這樣,他憑借著每件作品不到兩塊錢的差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筆原始積累。

三個月後,周彥俊懷揣自己賺來的200元錢,遠去廣西柳州。在柳州的一家商場裏,他看到了一種用通草(生於向陽山坡、路邊及雜林中的一種野草,主產地在台灣、貴州、廣西、雲南)做成的立體畫匾,他認定這是可以開發的新產品,於是不顧艱難,隻身前往生產這種畫匾的廠家所在地。

周彥俊假裝成進貨商,在那個廠家仔細參觀了整個工藝流程,臨走時還買了一塊成品和半斤通草,帶回家研究改進。之後,他改進了通草畫匾的造型,將自己的產品打向了整個湖南,甚至占領了廣西的市場,上門訂貨的廠家絡繹不絕。

隨著資金的漸趨雄厚,周彥俊改變了先前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成立了興華工藝美術廠,短短幾個月之後,美術廠月收入從兩三千迅速躥升到幾萬元。他還不斷地更新產品,琢磨將筍殼作為加工材料,用它來做野鴨、鷹等動物的羽毛,效果非常逼真。這種新產品一上市,迅速獲得了收益。他的工廠不斷擴大規模,業務也遍及湖南省四十多個縣和北京、上海、四川等十幾個省市,數百萬元收入滾滾而來。沒有上過大學、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周彥俊,憑借自己對財富的獨特眼光在湖南成就了創業神話。

武漢人周密德是一個“奇人”,因為承包了一個爛魚塘而賺了幾十萬元。但他並不是用魚塘養魚。

周密德所在的村前有一口四五畝的爛魚塘,村委會對此非常頭疼,一直想請人填埋,可是又拿不出錢來。1998年,周密德出人意料地提出要承包該爛魚塘的要求。當時,村民們都認為他發瘋了,因為這魚塘白送都沒有人要,於是村民們都等著看他的笑話。但周密德毫不猶豫地和村委會簽訂了30年的承包合同,5年後向村委會上繳2000元的土地承包費用。周密德並沒有發瘋,他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他有著長遠的商業眼光和靈活的商業頭腦。他仔細考察過爛魚塘周圍的環境,發現爛魚塘旁開有一家廢品收購站;同時他捕捉到的信息是:有關部門正在為沒有地方填埋垃圾而頭疼。

承包魚塘之後,周密德首先爭取到了有關部門的允許,被獲準在爛魚塘裏填埋垃圾,然後,他和廢品收購站的老板簽訂合作協議:由廢品收購站老板負責雇人挑揀並填埋垃圾,回收的廢品所得雙方五五分成。為了吸引更多的廢品貨源,周密德還給運送垃圾的司機一定比例的提成。結果,僅用了半年的時間,爛魚塘就被填了起來,周密德因此賺了2萬元。

爛魚塘填起來後,周密德又在此處建蓋小房子然後出租,幾年下來,他前前後後賺了30多萬元。

在深圳,有一個叫陳潔瑩的打工妹,她專職幫人“填書架”,就憑這一招,不僅讓她每月平均賺到3萬元,還讓她提前跨人了有車有房的小康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