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謀略篇(12)(3 / 3)

2003年8月,李保良的開水坊在自己租住的農民街正式開業。因為價錢實在便宜,所以附近居住的打工者都樂意來買,他們都說李保良做了件大好事。月底李保良一算賬,淨賺300多元,看來這一毛錢的生意還真賺錢。

“一毛錢開水”在打工者裏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沒多長時間,就連距離遠的人們也都來買開水。

可是好景不長,幾個月後,來買開水的人逐漸少了許多。李保良很納悶,附近也沒有第二家賣開水的,是怎麼回事呢?後來,他問了一位以前常來買開水的大嬸,大嬸就說他:“小夥子做生意要誠實,不能偷工減料。你最近燒的水都不開,是不是為了節省柴火費?”李保良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嫌我的水沒燒開,可是每天柴火並沒有少燒,是什麼原因水沒有燒開呢?

李保良對自己燒水的情況進行了記錄,並不時地用溫度計量一下燒出來的水,果真隻有90度左右,不夠開。李保良給廠家打了電話谘詢,才知道水燒不開的原因主要是壓力,經過努力,燒不開水的毛病終於解決了,買開水的人又排起了長隊。

可不久李保良的開水又出了問題。不少人反映他燒的開水有很重的鍋爐味,泡出來的茶都要變味,白開水根本就不能喝。李保良想可能是鍋爐長時間一直在燒,沒有清洗過的原因。

為此,李保良提前一個星期告訴人們,下個星期的某個時間清洗開水爐。開水爐清洗好以後,那股濃重的鍋爐味再也沒有了。從此以後,李保良給自己定了個規定,每二個月清洗一次開水爐,這樣就可以保證燒出來的開水沒有異味。

有一段時間,電視裏經常播一家純淨水的廣告,廣告中說現在的自來水有許多雜質、被汙染等情況。買開水的人又有了這種擔心。為此,李保良又去自來水公司買了一套淨水過濾裝置接到自家的水龍頭上。自來水中的雜質被過濾後,買開水的人越發信任李保良,他的開水銷量也逐步攀升,平均一天能賣出1000多瓶。

同年12月的一天早上,李保良像往常一樣正在燒開水,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那兒看了一會兒,最後掏出一張名片遞上來說:“你以後每天早上6點之前,送100瓶開水到我店裏,價格翻一倍給你。要是不夠我再叫你送,每個月底和你結賬。”

李保良簡直不敢相信會有這麼好的事找上門,他接過名片一看,原來這中年男子是楓涇鎮新紀元大酒店的老板。他說酒店要專門請一個人燒開水,工資成本算下來比買開水貴一倍還不止,所以當他聽到有賣一毛錢一瓶的開水後,專程到李保良的開水坊一看究竟。

就這樣,李保良的開水坊接到了第一單外送開水的業務。以後每天6點之前,李保良都用三輪車把開水送到一裏外的新世紀大酒店,一個月能賺六七百元。

受此啟發,李保良開始有目的地出去聯係客戶了。李保良先請老鄉擬了份外送開水的協議書,開水送到時,讓負責人簽字認可,這樣可以避免發生耍賴的事。做好這些準備後,李保良開始到楓涇工業園的一些廠裏談業務。此次李保良信心十足,因為一般工廠裏都不供應開水。果然,他又談成了幾家建築公司、服裝廠和電子廠的業務,每家都在100瓶以上。這樣李保良的開水坊每天都在滿負荷地運作,連在服裝廠打工的妻子也回來幫他。

現在,單是請李保良固定送開水的單位就有5家,每個月開水坊淨賺5000元。李保良還打算,在2004年年底買一輛小貨車,這樣他的開水就可以送得更快、更多、更遠。

商海茫茫,外出打工的朋友往往隻注意到做“大生意”,而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小生意”。李保良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毛錢的“小生意”同樣可以做出一番“大文章”。

生活中處處皆商機

朱孝明用18元創業起家,到登上汽車銷售大王的定座,他的成功創業軌跡,對我們今天創業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和啟迪。創業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環境對了,個人優勢也就顯示出來了,即使白手起家,但隻要善用個人優勢,仍能挖出一桶桶金。

1985年,20歲的朱孝明背著一台縫紉機來到上海不久,認識了一個叫梁斌的古道熱腸的長春人。當時梁斌是長春市某醫藥公司駐上海辦事員。一天晚飯後,梁斌和朱孝明聊天,染斌對朱孝明說:上海是服裝大市場,這裏裁縫高手如林,像你這樣的手藝,在大上海算不上什麼,但到東北長春卻是高手,你不如去東北發。朱孝明覺得梁斌分析在行,1986年春天,他背上行李和縫紉機,兜裏隻有36元錢,登上開往長春的列車。因行李和縫紉機超重,又補了18元的票,他隻剩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