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謀略篇(9)(1 / 3)

可是啟動資金哪裏來?他們四處找親戚朋友借錢,他們所在的棉紡社區負責人也很支持,並建議周小姐嚐試小額貸款。

周小姐通過小額貸款得到2萬元,並把原來同廠的下崗職工也招來七人進行培訓。當年五月,投資七八萬元的佳弘消毒餐具配送中心在新洲開業。當時,陽邏還沒有哪一家餐館使用消毒餐具,老板們對這個新鮮事物也不感冒。“前一個星期沒有接到一筆業務。”周小姐說,當時她和老公提著包裝好的消毒餐具走街串巷,每次登門拜訪時,餐館老板都會上前觀賞一番,可提出合作時,對方稱,“這裏的顧客還不習慣,還是算了”。夫妻倆跑了兩個月,僅有五六家餐館接受他們的餐具,兩人在家算了一下賬,錢沒有賺到,倒虧了五千多元。

“怎麼辦,難道就這樣放棄?”這個想法每天在夫妻倆的頭腦中閃現。一天晚上,他們在家商量,餐館不用是因為怕餐具另外收費,顧客不接受。這樣,市場始終打不開,幹脆讓餐館先試用,等市場接受了再收費。夫妻倆抱著先虧的想法,選了10家在當地有代表性的餐館,每家提供25套消毒餐具免費試用。哪想一試用下來,市場反響還挺好,免費期結束後,還有老板主動提出定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周小姐的客戶已發展到46家餐館,員工也由當初的七人發展到現在的十八人,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事業有了起色,夫妻倆沒有停步,為了讓自己的消毒餐具在陽邏鋪開,他們經常和老板們聊天獲取反饋,“嗬嗬,也算是了解市場,做好售後嘛!”

經過一段時間的意見搜集,周小姐感覺到,消毒餐具最重要的是衛生問題。於是,她在每一道工序上都設立了專門的質檢崗位,層層把關,自己是總負責人,負責出貨前的最後審核,“我的企業雖然小,但要做出口碑。”

“臭”名遠揚賺大錢

“請問這裏很好吃的一家臭豆腐店在哪兒?”走在南昌市羊子巷上問起這句話時,不同的路人都會熱情地為你指向同一個方向--“沈字坊宮廷臭豆腐”店。一家麵積僅有30來平米米的小吃店。就是這麼一家小小的店鋪,成了李寶清創業成功的源頭,成就了一對成功創業的傳奇夫妻。

來自東北的李寶清20出頭時就離開了家鄉,懷著致富夢想南下淘金。10年含辛茹苦的打工生涯讓他夢想依舊。2000年,李寶清認識了一個名為熊娟英的江西新建女孩。熊娟英12歲就開始做保姆的獨特經曆,讓李寶清覺得,她就是最適合做媳婦的女孩。很快,兩個經曆頗為相似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並開始四處尋找機會創業。

2003年的一天,兩人在南昌街頭閑逛時,注意到一個司空見慣的臭豆腐小吃攤生意特別好,成本不到一元錢的臭豆腐能賣到兩元錢,來吃的人還絡繹不絕,這讓兩人從中“嗅”到了商機。加上有李寶清祖傳的做豆腐秘方,更堅固了兩人賣臭豆腐的想法。

於是,李寶清專程回老家向父母要了做豆腐的祖傳秘方,熊娟英也立刻打點行裝,到全國各地拜師取經,一年間足跡踏遍了全國多個省市。一路走來,熊娟英大開眼界,也信心倍增。2004年10月,兩人的第一家“沈字坊”臭豆腐專賣店在南昌市羊子巷開張營業了。店裏的臭豆腐是用傳統方法做出的臭豆腐“臭味”不差分毫,口感更出眾,油炸後外酥裏嫩,亦臭亦香,回味無窮。短短的幾年時間,全國各地已有276家“沈字坊”臭豆腐專營店。

“創業時,人的選擇很多,但這個選擇就像娶媳婦一樣,不求最好,但求適合。”談到自己的經驗,李寶清這樣說道,“當百分百的人說這個項目好做時,就一定不要去做,當百分之二十的人說這個項目好做時,我認為可以放手去做。而且我們這樣以小店為經營方向,更容易複製。”

開店之初,生意遠沒兩人想象中的好,隻能靠著臭豆腐特有的氣味吸引附近的顧客,就在夫妻二人為招攬顧客費盡心機時,一天,離店門不遠處的變壓器因為超負荷著火了,火被消防人員撲滅後,接下來的幾天,臭豆腐店的生意卻意外地一天比一天好。

李寶清很納悶,平日裏很冷清的小店,生意怎麼突然好了起來?一打聽才知道,來的顧客都是因為看了變壓器起火的新聞報道。

報道說位於羊子巷臭豆腐店門前的變壓器著火了,讓讀者一下記住了臭豆腐店的地址,而這次事故引起的連鎖反應也讓李寶清很意外,他的專賣店,引起了前來報道火災的一某電視台記者的注意。

此時這家電視台正在抓創業的題材,特別是老百姓創家業的這樣的題材,於是電視台的記者采訪了李寶清,做了一期十分鍾的創業訪談節目。

電視台播出李寶清夫婦創業的故事後,不光南昌人都知道在羊子巷有一家臭豆腐專賣店,一些來昌的遊客也一路打聽羊子巷怎麼走,為的就是嚐嚐味道獨特的臭豆腐。

每月的10號對於李寶清夫妻來說是個獨特的日子:夫妻溝通日。每到這天,兩人就敞開心懷,互相傾訴,看看這個月有沒有誤會,解除心結,總結創業過程的經驗與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