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地說,《天下長安》已經寫出來的部分,大體上是寫得不錯的,但與長孫有關的部分,我真的認為很沒有必要,甚至是很生硬。我認為,如果老克以後還會填這個坑,要修改這一部分,長孫的段落是需要痛下決心,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把它刪掉的。它無論對於表現李世民,還是表現長孫,都沒有太大的作用與益處。
另外,我認為,《天下長安》裏對李世民這人物的性格定位也不是很合理。老克在私下裏跟我說過,他想寫的是一個“野獸版”的李世民,不是MM們所想象的那種溫文爾雅的佳公子。但老克當然不是要貶低李世民,我覺得他是想使用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另一方麵也認為李世民應該有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從本來有不少缺點,再慢慢在那個大時代的洗禮之中被磨煉成近於完美。姑且不論這種想法本身會不會就讓MM們覺得很狗血,但如果要論貼近曆史的話,我會覺得這小說裏的李世民的形象更優於老克的小說裏的。正如水支MM後來在別的文章裏暗示性地提到過,李世民出身於貴族,雖然是軍事世家而不是書香門第,但畢竟是貴族,所受的教養決定了他的誌趣不會是低級庸俗的。老克向我說過,他寫的李世民是因為喜歡大胸豐滿的成熟女人,所以才對身材單薄的長孫看不上眼,以自己“聲名不堪”——就是指在女色上的聲名很狼籍——為由要悔婚。當時我就已經很不能認同老克這種對於李世民的定位。當然作者有他設定筆下人物性情的自由,讀者不能接受就隻能選擇不看,如果要看下去,就要抱著“姑且接受”的態度去看,然後看相關的情節能不能合理地表現人物的性情。由於老克這小說沒寫完,所以我也無法判斷他這個“野獸版”的李世民最後能不能合理地從“野獸”演變成千古一帝。但我不禁要揣測,老克沒能寫完這小說,甚至連雁門的部分也沒寫完,是不是因為這種定位實在很難寫下去呢?我個人認為,一切半路坑掉的作品,問題都一定是出在“結構”之上。老克如果從一開始沒有從結構的高度上想好怎麼讓李世民這個主角人物的性格,大致上因什麼樣的情節而合理地變化,那就會出現寫著寫著難以為繼的困難。
再看這小說裏的李世民,有貴族氣質(可能更準確的說是一種俠義心腸,如他最初對待楊公主的態度,作者聲稱,不是由於愛,而是一種軍人的責任感,但我更覺得是貴族氣質使然),同時也有長期的軍旅生活賦予他的強悍(可能對一些MM來說甚至是粗野)作風。無獨有偶,這小說裏的楊公主乃至長孫,雖然她們都是女的,但仍然能讓人感到她們也有一種俠義心腸,這是否跟她們都是貴族的共同出身有關呢?我不知道作者是怎麼想的,但至少我覺得這些性情的刻畫,是比較合理,能夠說服讀者的。
再說瞿長孫的《霍邑爭鋒》。這部小說我也有看過,但我不認識作者。我個人倒是不像這小說的作者那樣看好這部小說,原因其實這小說的作者也有提及的,就是裏麵有太多的虛構人物,看得我是頭昏腦脹。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觀感,那小說連載的貼子裏,也有讀者提到過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除非是架空類的曆史小說,既然說了是要根據曆史來寫的,最好是不要有太多的虛構人物,否則即使是熟悉那段曆史的讀者也不熟悉,會造成很大的閱讀障礙。其實我們看看曆史上的演義類作品,雖然裏麵的內容虛構得很厲害,但人物卻基本不會虛構,寧可是借用曆史上已有的人物,虛構他們之間的關係。如劉文靜與劉武周同姓,就當他們是兄弟。竇建德與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同姓,就虛構他們之間是舅甥的關係。這些作品在我們今天看來,大概又是狗血之作了。但它們能經過曆史浪潮的洗刷,流傳下來,自然有它的道理。能如此深入人心,確實是因為他們能成為普通人喜聞樂道的作品,裏麵的人物都是曆史上有名的,人們比較容易記住,無疑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這一點,是值得我們現代的作者虛心地衡量與學習的。《霍邑爭鋒》我看得不是很仔細,而且看著看著也失去了追下去的耐心,所以我就不便對它多作評論了。
不知不覺就寫了那麼長。我一向是個喜歡寫長篇大論的人,看來這次這癖好又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