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收藏是一種涉及範圍很廣的人類社會活動和興趣愛好。
收藏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現在的收藏家與收藏愛好者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投資型收藏家
這些人經濟實力雄厚,他們把收藏古玩當作是一種投資手段,為了發財而進行收藏。他們喜歡選購那些比較高檔的且能夠保值增值的古玩商品。他們“玩”的原則是“少而精”,買一件是一件,件件都得能“拿得出手”、“能參加拍賣會”。投資古董收藏的增值潛力非常大,有時比較投資股票、房地產的獲利還要高,但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講究長期投資效益。
(2)娛樂型“收藏迷”
這種類型的人把收藏古玩當作陶冶性情的一種娛樂活動,收藏古玩純屬個人喜好,有事沒事常逛逛古玩市場,看見自己喜歡的古玩工藝品而自己又有閑錢能承擔得起就買下來。如此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家裏擺滿了令人賞心悅目的玩意兒。當然,為了加深對這些藏品的理解,他們也會不時翻閱有關的曆史書、工具書,並不斷與藏友交流切磋,可謂其樂無窮。
(3)學者型收藏家
學者型收藏家主要是為了研究某一段曆史、某一類古代藝術品而收藏實物標本,以有限的財力為自己規定一個收藏範圍:凡與自己的研究課題有關的藏品,就是別人眼中的“破爛兒”他也樂意收藏,逐漸形成係列藏品,在反複的比較研究中求得真知,爭取有所發現而成為某一類古玩的收藏專家。
還有一種便是文物商,他們手疾眼快、出手大方。但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轉手賺錢,屬於商人,而不是收藏家。收藏家與文物商的區別在於:收藏家視珍貴藏品如生命,隻要是自己喜愛的寶貝到了手,你即使給他再多的錢他也不會轉讓出售;而文物商則不同,他們“買進”就是為了“賣出”,隻要能獲利就願意出手。因此,從文物商手中過的古玩雖然很多,但其“存貨”卻往往沒有收藏家豐富。
不同的收藏家與收藏愛好者,有不同的鑒賞眼光、購物標準、收藏目的與行為方式。在你決定參與收藏活動之前,首先必須要考慮並決定:“我想做什麼樣的收藏家?”
收藏品能夠保值、增值、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①獨一無二。用“物以稀為貴”來詮釋古玩或藝術品是最好不過的了,因此,“古”在收藏界還不一定有價值。如一枚遠古時的銅貝不過幾十元,而一枚天地會的“皇帝通寶”卻要近千元,其原因就在於銅貝雖然更古但存世尚多,而“皇帝通寶”的曆史雖然短但存世量卻非常少。
②名人所為。朱熹不是書法家,但他是名人,因此他的書法遺墨價值很高。如果得不到名人的手跡,其替代品也是可以的。
③有特殊紀念意義。1822年,美國的一艘船在中國沿海擱淺,當時美國總統門羅寫信給中國道光皇帝,大意是請求清政府歸還船隻及貨品。據說這是中美兩國元首的第一次接觸,加之這封信本身就是一件重要文獻,其價格就更大了。最終這封信被拍出16萬元的天價。
收藏熱潮的湧起和藏品的天價炒作,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或投身於此。然而,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有一句話不應該忘記:收藏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