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那年,我曾為《普通百姓致富之路》一書寫過序言,我談了個人致富的七大途徑。迄今,未再給他人之書作序。當下,有美債危機衝擊世界經濟。前幾天在一場國際學術論壇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錢穎一院長告訴我,陳雲的《未來30年,用錢賺錢》一書即將付梓,邀請我為之寫上幾句。之前在幾次學術論壇中遇到陳雲,這位年輕人的演講風格與各學科的融會貫通,尤其是對中國宏觀經濟周期的分析給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此外,我對“用錢賺錢”這個概念也是很有興趣,看過此書目錄和摘要後,自然應承下來。
陳雲先生是一位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跨學科的青年學者。他學以致用,從經濟學中得到啟發,在管理學中尋找邏輯,在倫理學中尋找真理。我問過他為何用“未來30年,用錢賺錢”作為書名,他回答說60年一個甲子,一個輪回,30年河東,30年河西,如果前30年人們通過創業與工作賺錢,未來30年即將開始投資與理財賺錢。如果用我的話來講,就是過去30年我國政策允許和保護了一少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未來30年,國家將更多的照顧中低收入群體致富。他的簡要回答加入了倫理學的元素,我頗感興趣。
“未來30年,用錢賺錢”書名開宗明義,指明方向,又振聾發聵。書中寫道“在21世紀,我們將處在一個無固定化職業的社會”。不管你現在是老板,還是工薪族,如果你現在自認為現有的職業或事業是終生不變的話,那將是非常危險和不現實的想法。未來學家預測,人類現有的絕大多數職業,再過20年將永遠地在這個地球上消失,失業和破產將成為21世紀最“時髦”的名詞。
什麼是“未來30年,用錢賺錢”呢?閱讀完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期待通過投資理財致富,主要是為滿足物質需求,提高整體生活水平,但若為手上持有股票或基金的價格波動而日夜心神不寧,又不免因小失大。關於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個人投資理財,有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一、重視資產配置。投資賺取的往往是“時間價值”,因此不同年紀隱含著不同的風險承受力與相應的資產配置。有個很有趣的“100法則”:用100減去你的年齡,就是你可以投資股票或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產品的比例,剩下的資金不妨買點低風險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投資型保險,以建立較穩健的平衡資產組合。此外,投資者可適當保留一定的閑置資金在市場見底時勇於買進,獲取未來的超額回報。
二、奉行簡單原則。投資觀點的形成固然需要長時間實地調研與案頭工作的支持,但若最終不能精煉成一句話或幾個要點,是成不了經典投資案例的。“股神”巴菲特當年投資可口可樂的理由,便可以用“品牌優勢、分銷渠道優勢、成本優勢”來簡單概括。
三、盡量減少犯錯概率。買進股票或基金前,應仔細確認其風險和收益特性是否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這部分事前準備“功課”必須做足,切不可掉以輕心。基金一般通過投資組合運作,已具有一定的風險分散特性,因此持有基金個數不宜過多,以免此消彼長,反而影響長期收益。在選擇上,應兼顧股票與固定收益、國內與海外市場等不同投資品種均衡為宜。
四、短線進出最多“小富”,長線持有才能“大富”。奉行價值投資的專業投資人,一般不提倡短線投資。然而經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洗禮後,各國債務風波不斷,短線進出、設定停損點也不失為風險控製的做法之一。但投資迷人之處恰在於風險與收益最終是匹配的,短線進出運氣好最多“小富”,難成“大富”。至於持股時間多久才稱得上長線投資,這要因股而異。套用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思路,隻要當初看好買進的理由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就該堅定持股,如此才不會錯失了“TenBagger”(十倍漲幅的股票)。
有這樣一句至理名言:“世界是不變的,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潛質,隻要你擁有了正確的理財觀念,達到富有和成功乃是人生的必然。參與“理財”不一定成巨富,但不參與一定會為金錢所困。
還是那句老話,你不理財,財肯定也不會理你!
“賺錢不在多辛苦,隻在思路勝一籌!”相信讀者定能從本書中獲益。
相信在本書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創造財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