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推薦序三(1 / 1)

我們的思維是停留在過去30年,還是進入到未來30年?未來30年,中國經濟如何發展?這已經成為讓世界各國矚目的焦點,也是近年來媒體人最熱衷的一個話題。未來30年國家經濟會進入轉型期嗎?未來30年國家的財富趨勢如何解讀?

在網絡化信息時代,我們的思想是停留在工業時代甚至農業時代,還是契約文明時代、綠色文明時代、藍色文明時代、信息文明時代?過去30年已經是“定數”,未來30年是“變數”,隻有把握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陳雲先生學貫中西,有學者的傲骨,直言不諱,言論犀利。陳雲先生能站在另一座山上,比如哲學和文化,了望我們現在的經濟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他演講中的精髓很難用文字來表達,隻能用心去感悟。

理財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分為二的,不是單一的思維和選擇。

因為它永遠充滿多變性,必須不斷對災難降臨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即使沒有災難時也要做好準備。哲學的核心思想就是擁抱變化,創造變化。形勢好的時候要為形勢不好做充分的準備,形勢不好的時候,調整心態。

企業家麵臨的第一個風險就是能否適應危機,因為危機永遠存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考慮“危機以後的時代”,而是考慮在充滿危機的世界如何麵對。危機來得快,去得也快。傳遞出這樣的信號,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危機為何來去那麼快,什麼時候再次襲來?

隻學會了抓住機會,你永遠隻能做個商人,因為機會不會隨叫隨到。

用製度、文化、人才等輔助手段,把機會做大做強,才能從商人晉級到企業家,這是企業最大的挑戰。改革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商人沉沉浮浮如同目前的股市投資者一樣,隻有真正把公司與製度、文化、人才結合起來,企業才能走得久。對於家庭來說隻有價值投資和風險轉移才是危機留下的真金白銀。

商人重視短期利益,企業家則有責任、有長期目標。企業家的責任付出在幾年後將創造無限價值。導致金融海嘯過多貪婪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思維”太盛。對於個人理財,你是應該像企業家,還是像商人那樣呢?

對投資者而言,抱怨是為什麼沒有在大盤下跌前拋出,抱怨是逃避自己責任的理由,折騰是天天在股市打短線虛耗人生的美好時光;怠慢是認識到家庭需要進行風險轉移,但就是不去實施。

一個國家的經濟體是一棵大樹,金融是樹冠,實體是樹根。樹冠有用,它可以吸取氧氣進行光合作用;樹根是基礎,吸收的是養分和水分。兩者缺一不可,沒有樹根,將來就會出問題。對於一個家庭經濟體而言,理財是樹根,投資是樹冠,如果沒有樹根,家庭也同樣會出現問題的。

“過去30年,窮日子富過;未來30年,富日子咋過?”

隨著人們的財富越來越多,接下來的挑戰便是如何安排好未來的物質與精神需要。在收入能力達到如今的高度後,人們沒必要靠傳統的家庭結構來規避未來風險和養老需要,當然更希望用多種金融工具組合安排未來的生活需要。

未來30年,用錢賺錢也就勢為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