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關注自己的事業(2 / 3)

投資觀念之四:盡量少交學費

要投入肯定要交“學費”,那麼你可以試著用最小的損失來少犯錯誤。

在投資過程中,許多新手喜歡打聽小道消息來作為決定投資與否的根據,那就太危險了。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托德·洛厄爾指出“認為某些最新信息可以自己獨享而不為其他投資者所知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誤解。有條實用的規則:如果你聽到了這種消息,其他許多人其實也聽到了,因此這種信息有可能已經對市場價格產生了影響。”你至少應該向有過此類投資經曆的人谘詢,得到一些建議,然後通過一些觀察再決定你的操作。

不要為自己製定太苛刻的計劃。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往往使人缺乏耐性,從而導致他們承擔額外的風險。投資者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投資,而不要讓外部因素影響你的做法,造成你突然大幅度地改變戰略。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擔心而忽略投資。個人投資者通常僅僅因為他們缺乏“對如何開始、從哪裏開始”的基本知識,而不能開始實施投資計劃。

同樣,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風險承受能力。約翰遜說,要謹記:投資不是沒有風險的。判斷承擔風險的能力包括從投資組合與心理兩方麵衡量財產損失的潛在影響。通常,製定了長期目標計劃的個人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以換取更加豐厚的回報。然而不要等到你的資產值突然或開始下降才開始評估你的風險承擔能力。

開源與節流

問:那麼你覺得我有多少錢的時候才能去進行投資,特別是年輕人,沒有多少錢,能不能投資呢?

答:我進行房產投資的時候沒有錢。隻是機會好而已。做投資要有三個方麵的準備:一是有好的想法,二是有好的時間,三是有一定的錢。

我說了有人養狗賺錢的故事,說明投資的金額可以有大有小。如果你有知識產權,那你就可能不需要形式上的貨幣了。對於年輕人來說,為了守衛你的財富,你必須在幾個方麵做好打算:

立刻行動之一:強製儲蓄

確實對於一窮二白的人來說,強製儲蓄是積累第一桶金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強製儲蓄會讓你把收入的一部分劃出在開銷預計之外,從而保證你的開支小於你的收入,這對於養成你的節省的好習慣是很有好處的。

強製儲蓄對“月光族”來說特別重要。“月光族”首先應建立理財檔案,對一個月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進行記錄,看看錢到底流向了何處,然後可對開銷情況進行分析,減少不該有的開支。因為年輕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收入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理財的首要任務就成了“節流”。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通過勤儉節約,省出理財的“第一桶金”。

立刻行動之二:兩個人的力量比一個人的大

現在流行AA製,就是夫妻兩人的錢各自使用。家庭的開銷各自支付。其實家庭投資是兩個人的事。而且當兩個人的力量合起來之後,你會發現,家庭中有一些重複購買的現象,和一些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雙方都會提醒對方不要購入無用的東西。把財政權交給比較精明的一方,這樣會讓你們家庭的財富得到增加。

立刻行動之三:擁有第二份職業

應該清楚的是,光靠你把自己的工資省了又省也是不行的。而且現在的生活如果本身薪水不高又要拚命節省,可能還得不償失。所以我的建議是多靠開源。比如周末打工,比如說利用一技之長去找兼職工作等等。

一門新學校學不到的課程

問:你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投資知識嗎?你覺得什麼時候認識投資比較好呢?

答:在進入投資的這幾年,我感慨萬千。因為自己的不懂財務,在三十歲之前還視錢為“阿堵物”,從前從來不認真思考錢的問題。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認為:“我可不是拜金主義者,對錢我可不是那麼看中的”,或者“如果我工作好了,自然會有錢的”,或者“我已經節省了,我把能存的錢都存了”,或者“幹什麼老提錢,怪低俗的”等等。但是到頭來,我卻險些在事業上栽了跟頭。

經濟上的不自強,總會讓你有種自卑,這在你的社交,在你的娛樂,在你的處事方麵都能表現出來。而我們依舊遵循著這最古老的看法,來教育我們的後代要他們盡量不提“金錢”二字,盡量遠離金錢。這其實有悖我們的初衷:我們在讓孩子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的同時,剝奪了他們認識這個經濟社會本質的權力。

有一次我聽到一對母子的談話。兒子一定要買玩具,母親就說:不能買,沒有錢。兒子就說:你把那張卡去刷一下不就有錢了。母親說:卡裏沒有錢了。兒子不相信說:櫃子裏麵一定藏著錢的。後來是母親連哄帶騙把孩子拉走完事。

錢從哪裏來,錢是怎樣運作的,如何讓自己富有起來以便有更多的精力達到自己的目的?可惜我們的家長都不注意去教,或者自己都不清楚。這是一門在學校,在家裏都學不到的知識。

其實我們的才能在每個時代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

農業社會技能

工業社會智商

經濟社會財商

我看到周圍許多年輕的朋友,經常處在財務的困境當中,看到眾多的大學畢業生與下崗的人們,神情焦急地徘徊在職介所和人才交流中心的門口,為了明天的口糧著急上火。我真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畢業就是失業。這句話時常被掛在年輕朋友的嘴邊,你憑什麼去找工作?隻憑分數單上幾個數字夠嗎?難道你是個好孩子就能保證一輩子衣食無憂?難道我們還能那樣漠然地忽視孩子的財商教育?

我們再看溫州人,為什麼會那麼精明,他們的財商是由家族的遺傳還是學校的教育而來。都不是。他們隻是從父輩親身的經商過程中,自然受到最早的對於金錢的教育,並且在日後的經曆中使用出來。

所以每個家長應該及早地提高自己對的管理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培養對金錢的正確觀念。羅伯特說:“如果你不能教給你的孩子有關金錢的正確知識,就會有別的人來教給他們或許並不正確的知識。”你要重視這一問題。

如果學校不教育,那你就自己教育。

那麼,作為家長,你怎麼做呢?

第一,跟孩子談論錢。其實我們這個世界是布滿金錢意識的世界。在去銀行存錢時,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存錢。一般人的錢從哪裏來,又是怎麼從身邊流走的。錢什麼時候是單向地流走,什麼時候又能雙向地往返。

第二,讓孩子花錢。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給他錢,並且提供花錢的場合,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機會也增多。如果孩子有規律性的花錢的機會,他就有可能學到健康的金錢觀。大約從五、六歲開始給孩子發零花錢,教給孩子實現目標的方法,這有助於他將來合理地花錢。可以應用直觀的手段,如把商品目錄上的圖片剪下來,掛在冰箱上或孩子的房間裏。不斷建立目標、實現目標,有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讓孩子作出開支計劃,家長幫他分析這項計劃的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讓孩子介入家庭的財務計劃和開支過程,這不僅增強孩子的自尊心,也使他了解計劃的重要性。即使一個小孩也可以在計劃中占一小部分,這樣最終的目標也是他的目標。孩子長大一些時,就讓他共同承擔家庭的財務目標,讓他了解家裏為什麼存錢,怎樣把錢攢多,又怎樣聰明地花錢。要求孩子照管好自己的房間、玩具和個人物品,從而教會孩子“量入為出”。當眼鏡、外套、書籍等因為粗心而不得不替換時,可以考慮要求孩子用其存款彌補這一開銷。給孩子看看,為什麼購買之前的調研和比較很重要。給孩子看看,為什麼要在合適的時機購買,這會增強他們的購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