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是,從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來看,持有股票資產的平均收益率要遠遠超過其他類別資產。因此,如果一個投資者把投資作為家庭長期財務規劃的一部分,追求長期的資本增值,就應該把可投資資金盡可能購買股票類資產。對基金投資者來說就是盡可能投資於股票基金。
這個法則可能正是眼下不少基金投資者最擔憂的問題:如果股市發生大幅震蕩或調整怎麼辦?林奇的意見是,如果你不能比較好地預計到股市調整的到來,那就堅定地持有。美國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股災,哪怕你一次也沒有避開這些股災,長期投資的結果也遠遠強於撤出股票投資。最關鍵的是投資者不能因股市的調整而恐懼、撤出股票投資。“但是,這需要有非常強的意誌力。”
林奇第一法則其實是關於投資的信念問題,即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避開股票的風險,其實要大於持有股票的風險。這條經驗已經被全球的股市發展曆史多次證明,更何況是處在經濟和資本市場都蓬勃發展的中國。哪怕中途經曆了幾年的熊市,堅持投資的結果,也遠遠強於避開股市投資。從這個角度來說,股市在上升周期中的調整,是無需過分擔心的。在市場震蕩的時期,投資者需要克服的是恐懼,並以理性的態度麵對。
當然,這一法則也並不是說投資者可以盲目持有股票基金。實際上也需要兩個前提:一是這部分資金應該以長期資本增值為目的,也就是說,不影響個人家庭正常財務狀況的資金,這樣才不會因為短期的波動帶來可能影響投資決策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麵還關係到基金的選擇問題:什麼樣的股票型基金才可以堅持投資?什麼樣的投資方式可以堅持?通過挑選優秀的股票型基金,組合不同的投資風格,投資者事實上可以更好地規避股市調整的風險。
2.基金投資法則二:忘掉債券基金
林奇以偏愛股票投資著稱,但這一法則並非完全由個人偏好所致。
他有兩個理由:理由一與法則一相同,即從資本增值的角度看,債券類資產收益遠不如股票;理由二,如果投資者青睞固定收益,那麼不如直接購買債券。因為從實踐來看,債券基金的收益並不比單個債券更好,而購買債券基金,還要支付昂貴的申購費、管理費;而且持有基金的時間越長,債券基金相對債券的表現就越差。
林奇是根據美國市場的情況作出這一結論的。對於國內投資者來說,目前債券基金還不失為投資於債券市場的一個方便的渠道。但直接投資於債券的效果的確與債券基金相差不大。
3.基金投資法則三:按基金類型來評價基金
不同類型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場時期和市場環境下可能會表現不同。如果因為價值型基金近期表現持續落後市場而認為該基金不佳,可能就錯過了一隻很好的價值型基金。而投資者經常犯的錯誤是,“他們總是在最需要忍耐的時候失去耐心,從價值型基金跳槽到成長型基金,其實前者正要走向複蘇而後者可能馬上開始衰落。”
林奇為投資者指出了分析基金收益對比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投資者比較基金收益的差異,要基於同一投資風格或類型,而不能簡單地隻看收益率。各種風格中,都有優秀的基金,而不同風格的優秀基金則是投資者構建組合的良好備選對象。如果某基金頻繁地變更投資風格,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林奇的經驗認為,“基金管理人缺乏嚴格的投資記錄約束可能會在短期內帶來積極的效果,但這些都隻是暫時的。”
從國內基金業的情況來看,雖然基金數量已經不少,但基金類型仍然不夠豐富。而從投資風格角度來劃分,多數基金屬於風格不明確的“資本增值型基金”,投資風格也缺乏穩定性。因此,目前投資者可以主要基於基金的基準資產配置比例來劃分基金類型,如股票型、偏股型、配置型等。而隨著基金業發展進一步深化,更豐富的基金類型和基金投資風格的區分將變得日益重要。根據不同的基金類型、風格來對比分析基金之間的表現,有助於投資者發現哪些是真正表現優異的基金。
4.基金投資法則四:忽視短期表現,選擇持續性好的基金
如何選擇表現優異的價值型基金、成長型基金,或者是資本增值型基金呢?林奇認為,大多數投資者是通過基金過往的表現來選擇的,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然而,在林奇看來,“這些努力都是白費的”。
這些投資者通常會選取理柏(Lipper)排行榜上最近1年或最近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管理人,並將資金投資於這個基金,“這種做法特別愚蠢。因為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將大部分資金冒險投資於一種行業或一種熱門類型的公司,並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這個基金管理人不是那麼幸運,則可能會排到理柏排行榜的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