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貴州蠟染

蠟染又稱蠟纈、蠟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印染技法。在漢代,生活在我國西南地區的苗族、布依族、瑤族就開始利用蜂蠟和蟲白蠟作為防染劑染製土布,之後他們一直用這種方法染製服飾用品,形成傳統。

貴州蠟染之鄉的小姑娘,六、七歲時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畫蠟花,十多歲時就能畫出精致的蠟花。她們圍坐的爐火旁,把蜂蠟裝在小碗裏,放在溫火中熔化,一邊談笑歌唱,一邊用蠟刀點畫蠟畫。她們畫蠟花一般不用畫稿,但卻準確生動。能否繪製美麗的蠟染是當地評判姑娘聰明與否的標準,所以擅長蠟染對姑娘來說,不僅僅代表著物質的富有,也是精神財產的象征。

製作蠟染要經過熔蠟、繪蠟、染色、脫蠟等工序,尤其是脫蠟後產生的蠟染“冰紋”效果,令人叫奇稱絕!是現代機器印染所不能代替的。

貴州蠟染藝術的風格因地域而異,丹寨的苗族婦女愛以花、鳥、蟲、魚為描繪對象,構圖大膽,形象生動;黃平重安江兩岸的蠟染,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鎮定布依族蠟染,主要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安順苗族地處平地,花豔蝶飛,蠟染多取材花蝶,描摹花蝶相戲的美景、構圖活潑、風格瀟灑。

當代安順苗族婦女楊金秀,為遠近聞名的蠟染大師,曾多次代表國家出國獻藝,為傳播中國民間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

三、南通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古稱“夾纈”,又稱“藥斑布”(宋)、“澆花布”(明清)。是用防染白漿(石灰)塗刷於鏤空版花紋中,再浸入靛藍液內染色,取出後退去白漿,即成藍白花紋。這種方法自古以來廣泛流行於長江流域地區。

南通藍印花布受蘇州“藥斑布”影響,在明代就已出現了。南通土壤適宜植棉,明嘉靖古墓中出土的細白土布,其質地緊厚結實平整,可見當時南通已具有較高的棉紡織工藝水平。尤其是“通州土布”,亦稱“小布”,為當地木機手織的家機布,是染製染藍印花布的理想坯布。另一方麵,藍靛染料的大麵積種植,為染製藍印花布提供了充足的染料,椐林穎修撰的明嘉靖《通州誌》記載,當時藍靛作為貢品,歲貢達3500斤。可見藍靛是南通當時的主要經濟物產之一。方誌上還有當地“以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的記載,關於梅福、葛洪發明“小缸青”染料的傳說,也在南通廣泛流傳。

相傳起初的藍印花布,不能大批生產。因為每次收獲藍草、製成靛藍後,總是有許多來不及使用就沉澱成藍泥,浪費掉了。

據說有兩位染匠,一位姓葛,一位姓梅。一次葛師傅幹活後喝了酒,不慎吐在了染缸裏。梅師傅怕人看見嫌髒,就順手用木棍往缸裏攪了攪,也沒多管它。可是第二天再看缸裏,水色由藍變黃,原先沉澱的藍泥竟無影無蹤。拿塊布投入缸中,竟被染成藍色。就這樣,酒糟可以將沉澱的藍泥再還原成染料,進行染色的方法,就這樣被無意中發現了。

從此以後,染店裏染藍再不需要搶時間、趕季節了。隻需收獲藍草後,先製成泥狀靛藍,待要染色時再發酵還原成染靛,藍印花布製作工藝中的難關就這麼被梅、葛二匠給攻克了。

梅、葛二匠也被後人奉為印染業的先聖、祖師爺,定期祭奉。

南通地區藍印花布,主要產地集中在如皋、海門、南通等縣的農村集鎮。當地染坊很多,大多來料加工。還有一種上門服務的“印花擔”,隻代客加工刮漿印花而不代客染布,經營方式更為機動靈活。

藍印花布采用雕版漏印防染工藝,以手工操作為主,用藍靛染色。圖案花卉、山水、人物、動物以及幾何紋樣和書法紋樣,經過藝人巧妙構思,組合在一幅畫麵之中,並運用象征、諧音、借比等手法,表達吉祥的寓意。在形式上,普遍采用框式結構與中心紋樣相結合的組合形式,以雙組邊緣圖案來襯托中心圖案,並運用誇張變形的裝飾手法來概括、提煉自然物象,使圖案表現得質樸可愛、清新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