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浙商、魯商差距究竟在哪裏(3 / 3)

1.山東人早年大規模外遷的誘因並不是商業利益的驅動

商業利益的驅動會使某一個商幫迅速崛起。確實,任何一個商幫的形成都離不開一個特殊的曆史環境和機遇。某個商人群體從一個個偶然出現的個體,到被統一貼上一個“某商”的標簽,首先是一個內部認同的過程,而這種認同往往首先基於一個相對特殊的生存環境。

事實上,大規模外遷的誘因大都是商業利益的驅動,曆史上的浙商是以寧波商幫為主體的,這一商幫曾經因背井離鄉,在上海這一舊中國最大的商埠從事國際貿易而名揚海內外。改革開放之後的浙商則被定義為從溫州出發、足跡遍布全國的靠小本生意起家的農民企業家群體。再如“晉商”和“徽商”,更是因為分別遍布長三角從事茶鹽生意和跨省跨國從事金融業、商業而彪炳史冊。

為此,商幫現象不單單是一個商業現象,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商幫大規模外遷最大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離開家門,異地謀生。置身異鄉,無論走到何處,他們總是當地的少數分子,相對弱勢的地位讓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本能地達到高度認同,進而通過共同的努力來保護自身的利益,並在客觀上強化了原有的共同特征,這使得他們能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形成特點鮮明的團體。所以說,對於山東人早年大規模外遷來說,情況就大有不同了。曆史上,山東一直是農業經濟占絕對主流地位,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和後來曆代封建王朝的相關施政措施,都是忠實地繼承儒家文化精髓的結果,而山東正是這種經濟思想最理想的“試驗田”,同時也是效果最好的“樣板田”。放眼近四五百年的曆史,除了100多年前滿洲貴族的“龍興之地”東三省開禁之後的幾十年內,山東人有過大規模移民關東這一記錄之外,似乎再無大規模外遷的壯舉。同樣是背井離鄉,與同時期“晉商”和浙商有所不同的是,山東人這次大規模外遷的誘因並不是商業利益驅動,而隻是在求生本能支配之下的逃荒。其結果,沒有造就幾名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賈,卻湧現了民國前期中國政壇諸多名噪一時的政治軍事強人以及無數嘯聚山林的草莽“英雄”。

2.山東豐富的資源型經濟與“商幫現象”無緣

對於眾多商幫的繁榮來說,一方麵由於資源的匱乏,另外一方麵就是商業利益的誘因,從而導致其大規模的外遷。然而,對於魯商來說,資源與物產的相對豐富,使得山東的商人群體不必像浙江商人那樣因為資源匱乏而產生向外擴張的謀生衝動,而隻要坐倚本土,經營好自己的那幾畝薄田,日子就能過得相當滋潤,加之山東人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使得山東的商人群體更安心於固守本土。這些因素就使得山東商人群體走出本土與外界交流的機會相對減少,並往往因資源和利益空間的相對狹小而引發激烈的內部競爭。魯商時常會感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不是來自外麵,而更多的是來自同地域內同行的擠壓,這種商業生態自然不利於以更大地域為背景的共同利益團隊的形成,容易誘發商人群體中個體間的離心傾向。

確實,山東曾經出現過一度輝煌的局麵,但是由於山東的農耕文化,影響了魯商的發展。反觀曆史,明清兩代,渤海灣內的商業貿易一度繁榮,曾經形成了一個原始意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處於這個經濟圈南部邊緣的膠東半島北部出現了一個有別於當地占主流地位的農耕文化的商業亞文化區,但是,就在這個麵積不大的商業亞文化區內,竟然也出現了諸如“掖縣鬼子”、“黃縣嘴子”、“蓬萊腿子”之類用以彼此區分且頗具貶義的詞彙。這是古往今來山東商人群體內部認同狀況的真實寫照。

盡管繁華的環渤海經濟圈曾一度高速發展,但耐人尋味的是,當中國經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高歌猛進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驀然回首,人們發現中國經濟依然沒有擺脫資源型經濟的沉重背景,而在山東,資源型經濟的底色依然濃重。這意味著,山東的企業家群體仍然缺乏集體走出山東的客觀條件,當然也就不具備被別人集體認知的客觀環境,內部認同機製也遠沒有形成。盡管100多年以來,近代科技給山東帶來了以礦藏開采業、農產品加工和紡織業為軸線的新型產業鏈。這些產業依然是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很高的資源經濟型,這與近代商業時代山東商人群體以農業資源為商業基礎的特色並無二致,僅有的區別隻是投入的多寡和貨值的大小而已。

3.在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上,魯商仍然尚欠火候

誠然,隨著山東經濟近年來持續向好,魯商已成為中國經濟界星光閃耀的一大群體。特別是海爾、海信、青島啤酒等知名企業的快速成長,使得山東商人在全國的知名度也開始上升,在“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上,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譚旭光和海信集團公司董事長周厚健當選;皇明集團董事長黃鳴和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也獲得提名獎。

對此,孫曰瑤教授表示,“入選本次經濟年度人物的企業家,背後都有一個知名的品牌企業做支撐,他們實際上是企業品牌的代言人”。孫曰瑤教授認為,最低端的企業靠賣資源為生,好一點的賣勞動力、賣產品,最高境界應該是賣品牌。山東在前兩個層次做得還算不錯,但在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上,仍然尚欠火候,這不僅使企業和產品缺乏競爭力,也使企業家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孫曰瑤教授解釋說,山東過去在品牌建設上雖然也做了不少工作,卻沒有搞清楚品牌到底是什麼,隻不過是在做商標宣傳而已。其實品牌和商標是兩個不完全一樣的概念:商標更多地運用於法律製度、企業管理和產品設計等方麵;而品牌則是一個明顯有市場意義傾向的概念,能體現企業的文化,代表產品及其生產者的形象。更多的時候,品牌成為一種質量、信譽和形象的代言詞。

孫曰瑤教授強調,現在全國都在提倡創新精神,其中品牌創新尤為關鍵。打造個性化品牌是魯商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應該像重視產品質量一樣重視品牌建設。品牌問題解決了,企業可以徹底擺脫‘人治’,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成為‘離開誰都能轉得動’的百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