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模式,是浙江民營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浙江民營企業獲得“第一桶金”的重要保證。對於當時還未充分成長起來、缺乏資金、市場狹小、無規模優勢的浙江民營企業來說,應當通過耐心細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保持並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且使服務水平進一步躍上新的台階,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以鞏固現有的顧客群和銷售市場。隻有堅持不懈地做好這項工作,企業形象不斷得到提升,顧客才會增加,市場才會擴大,生意才會越做越火紅。
一、構建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模式
綜觀許多成功的浙江民營企業,它們的成功與它們有一套完整的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模式存在很大的關係。對於優質模式的選擇,魯冠球對其十分重視,特別是在他接受媒體采訪時有過這樣的論斷:“同其他企業類型一樣,浙江民營企業也必須通過構建產品、服務的優質模式來塑造消費者可以信賴的企業形象。離開優質的產品、優質的服務,任何企業的形象塑造將無從說起。”事實證明,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模式是浙江民營企業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1.優質服務模式是浙江民營企業的不敗之路
優質模式是不敗之路,這是魯冠球在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對優質模式獨特的表述:“浙江民營企業要想永續發展,就必須構建一個健全和完善的產品和服務優質模式,這樣,浙江民營企業才能基業常青。”
實踐證明,浙江民營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工作必須力求比其他企業做得更細致、更徹底,這樣才能更好地開拓市場,贏得市場。又由於絕大部分浙江民營企業在創業初期,投入資金通常相當有限,市場通常又相當狹小,隻得靠質優價廉的特色產品,以及細致周到的高水平服務,去一步一步拓展市場,擴建銷售網絡。同時,由於浙江民營企業在初創期多屬分割的狹小市場,這注定大多數顧客是比較固定的常客,一旦失去這些常客,企業將不可避免地自動熄火或被迫破產。而浙江民營企業又不可能像某些其他類型企業那樣,一開始就獲得政策上、資金上的優勢,有能力在產品生產開發上、技術引進上、人力配置上做出大動作,實現高起點高投入,再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策略。
毋庸置疑,優質服務模式是浙江民營企業的不敗之路,也是浙江民營企業必須正視的一個大問題。實際上,廣大企業領導者對商業模式的關注源於20世紀90時代互聯網的崛起,由於世界各地大量互聯網企業的嚴重虧損,甚至不明白賺錢的贏利模式,這才引起廣大企業領導者對新經濟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研究和思索。事實上,商業模式是對企業贏利模式的重新定位,為此,商業模式已經成為每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工作者和企業經營者急需破譯的問題。當然不隻是新經濟企業需要研究和反思商業模式,即使是在擁有幾百年曆史的傳統經濟和傳統產業中,每天也仍有大量企業因商業模式不完善而倒閉,因而,商業模式是每個企業都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沒有商業模式或者商業模式不清晰、商業模式缺乏環境適應性,企業都將麵臨滅頂之災。既然商業模式如此重要,那麼到底什麼是商業模式呢?所謂商業模式是一個比較新的名詞。盡管它第一次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被廣泛使用和傳播。商業模式分為自發的商業模式和自覺的商業模式兩種,前者的商業模式是自發形成的,企業對如何贏利,未來能否贏利缺乏清醒的認識,企業雖然贏利,但商業模式不明確不清晰,其商業模式具有隱蔽性、模糊性、缺乏靈活性的特點;後者,也就是自覺的商業模式,是企業通過對贏利實踐的總結,對商業模式加以自覺調整和設計而成的,它具有清晰性、針對性、相對穩定性、環境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特征。在市場競爭的初期和企業成長的不成熟階段,企業的商業模式大多是自發的,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的不斷成熟,企業開始重視對市場競爭和自身商業模式的研究,即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找到較好的商業模式的。事實上,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係列要素及其關係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企業為顧客創造價值並獲取利潤的內在邏輯,它是由目標客戶的價值需求、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載體、銷售和溝通的價值傳遞、業務運作的價值創造、戰略控製活動的價值保護五大核心要素協同組成的價值創造係統。
研究企業商業模式,有必要借助有效的分析手段,我們在長期研究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時,歸納和總結了企業贏利模式分析和設計的五個要素:
為此,從企業贏利模式分析和設計的五個要素中不難看出,幾乎所有企業的商業模式都是以某一兩個要素為核心的各要素不同形式的組合。從具體投資類型分析,不同的投資形式對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差異相當大。通過對浙江民營企業的研究發現,浙江民營企業的投資類型有以下幾種:
第一,產業鏈延伸或互補型。確實,產業鏈延伸或互補型是浙商用產業群體競爭的一個體現,這一類型實際上就是不搞單個企業競爭,而是把自己的資金、資源和精力都集中在當地的產業優勢上,通過相互協作,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比如:
浙江人依托江西銅業集團在其上下遊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在上遊,永康人呂配菲投資的江西銅材集團專門從事廢銅回收冶煉,產品全部賣給江西銅業集團;在下遊,華泰、亞菲達等浙江企業開展銅產品加工,江西銅業集團的產品又就地成為浙商的原材料。在江西,浙江人投資開辦的銅業企業有70多家,基本壟斷了當地的銅產品加工業。在延伸當地產業鏈的同時,浙商在投資中又注意與當地的產業鏈進行互補。在江西餘江縣中童鎮,已有40多家溫州眼鏡企業落戶眼鏡工業園。“科路光學”負責人魏峰介紹說,“在餘江,從鏡片、螺絲到托葉,所有眼鏡零件都能在當地生產組裝,配套十分完善。其次,眼鏡銷售是當地傳統產業,有近兩萬人在外賣眼鏡,有現成的銷售網絡可以合作;而且,生產成本也低得多。”
第二,資源利用型。隨著全國能源危機的增加,全國能源繼續緊缺,電、煤、油主要能源供需全麵緊張,精明的浙商又憑著他們的市場敏銳和資本投入開始賺取豐厚利潤的能源市場。在全國掀起了又一輪能源投資風暴:揮師北上采礦“掘黑金”,西進投資興建水電站,挺進西北淘金石油。於是,在貴州、雲南、山西、新疆、青海等中西部省區以及東北等資源豐富的地區,浙商頻頻投資。浙商在資源利用型投資中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純粹的控製稀缺性或戰略性資源。比如:
萬向集團2005年11月在新疆簽下了總投資11億元鈉硝石風險勘探項目。青海省浙江企業聯合會會長胡丁升投資6億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合作開發哈密巴裏坤三塘湖煤礦資源風險勘探項目。
還有一種就是浙商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就地取材節省產品成本,從而提高自己企業的競爭力。比如:
浙江娃哈哈集團在2006年4月與包頭市政府簽訂框架協議,在包頭市土默特右旗投資36億元建設年產60萬噸甲醇項目、投資9億元建設年加工6萬噸奶粉生產項目。
又如:
杭州貝因美集團在奶牛之鄉——黑龍江安達市投產建設了1.2萬噸的嬰幼兒奶粉生產線,再上一個2萬噸的生產線,在安達投資總額將達13億元。
第三,拓展市場型。良好的銷售市場是浙商製勝的另一個法寶,特別是在西部,由於龐大的市場需求,一部分浙江企業紛紛在西部投資建分廠,變“產地銷”為“銷地產”。另外,還有一些大型企業,通過在西部建分廠的形式,將全套成熟的產品、技術、管理“複製”到西部,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良後,隨即大規模生產,實現了“銷地產”的低成本擴張。比如:
海寧宇力襪業有限公司、海寧伊力襪業有限公司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共同簽下了一個紡織工業園投資項目,總投資額近3億元。據悉,目前大約有10多萬浙商在新疆經商辦廠,僅在棉紡上的投資總額已超過100億元。除了新疆本身的消費推動,與之毗鄰八國共13.5億人口的輻射市場則是更具潛力。在新疆設廠,然後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服裝生產銷售前沿基地,利用其WTO成員國的身份把服裝、紡織品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又如:
雅戈爾到重慶投資建廠,主要看中了西部潛在的市場優勢。雅戈爾西部公司的銷售任務是兩個億;而二期工程的產量,也要在一期的基礎上翻一倍。
第四,主業帶動型。浙江企業大都是主業帶動副業,即以一種產業為主導,多產業複合型密集開發,既有利於獲得政策支持,又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比如:
安徽蕪湖花木城有限公司,是浙江恒達實業集團的一個子公司。該公司動工興建的占地700畝(含配套住宅商貿園區280畝)的“蕪湖恒達花木城”,位於國家級“花木之鄉”——蕪湖市清水鎮,距蕪湖市中心僅6公裏。規劃中的花木城內設市場信息交易中心、苗木花卉展示區、駐蕪機構區、商務配套區、生態觀光區(五國風情園)、生態居住區。
又如:
由杭州萬事利集團投資4.2億元的青島膠州灣南方家園建材五金裝飾商城已經開業。該商城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物流和信息於一體的大型建材物資集散地。正是因為傳統的建材市場存在著種種弊端,所以建立專業化超市和專業化商業街、商業廣場、商業中心等多個商業企業的集合體,是建材市場發展的必然形態。萬事利集團的南方家園已經推廣到江蘇灌南、安徽合肥、馬鞍山等省外城市。
總之,浙商投資的產業在要素組合方麵應利用浙江的相對優勢,並同投資地的優勢要素結合,從而形成較強的要素綜合競爭力;應將浙江較投資地更具競爭優勢(絕對優勢),但在浙江已不具有比較優勢而對投資地卻具比較優勢的產業作為浙商的主導產業。這些產業的對外投資,將促進投資地相對優勢產業的成長,同時,也有利於浙江相對優勢產業的發育。
2.浙商的快速崛起首先在於其可行的投資模式
事實上,成功的商業模式必須能夠突出一個企業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在它怎樣界定目標客戶及其需求和偏好、界定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目標客戶需求、界定業務運作內容和價值傳遞及溝通渠道,以客戶可以接受的價格創造和提供吸引客戶的產品,界定競爭者以建立戰略控製能力,保護價值不會很快流失。優秀的商業模式是豐富和細致的,並且它的各個部分要互相支持和促進;改變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它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模式。為此,研究浙商的投資模式,其實也可以揭示浙商賺錢的秘密。為什麼浙商能夠在各個投資領域掀起狂瀾,賺得比別人多的錢,不是因為浙商天生聰明,而是浙商可以形成一個團隊。團隊成員共同努力,不僅為後來者創造便利,而且為所有在該行業經營的浙商創造便利,大家都以最後進入的投資者所付出的最低成本為標準享受市場福利(投資者剩餘)。即便是鬆散型的組織形式,也能帶來“滾雪球”效應。
(1)商會經濟。目前以浙江商會組團式投資的形式越來越多,民間商會開始主導資金的流向。確實,商會經濟所顯示的力量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政府部門的認可,這種經濟聯合體不但在招商引資、協調關係等方麵具有優勢,同時還具有一個地區的經濟話語權,比單個企業力量強大得多。為此,浙江商會的經濟實力正在不斷加強。北京浙江企業商會、雲南省浙江企業聯合會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建浙商會館。天津浙江商會也發起擬建浙江商會大廈,預計總投資近5億元,選址北安橋北,建築麵積達7萬平方米。陝西省浙江企業聯合會會長謝秉艾也計劃出資12.8億元,在西安興建30萬平方米的浙江國際大廈,把這個大廈辦成一個浙商在陝西的商務中心。
據浙江省協作辦的統計,到2007年8月,浙商已經成立了20多個省外浙江企業聯合會(商會),江蘇、福建、遼寧三個省也已經成立了籌備組。在已經成立的20多個省級浙江企業聯合會(商會)中,不乏一些強勢商會及其領導者。尤其是北京浙江企業商會、上海浙江商會的郭廣昌與沈國軍這兩位明星會長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會的影響力。
以商會名義招商引商也成為一種新模式。因為政府再怎麼宣傳投資環境如何好、辦事效率如何高,浙商還是不會輕易相信,但是對於同鄉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作的介紹卻很信任。因而各地的浙江商會,已經成為浙商發展的推動力。比如: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支持協助成立廣西浙江商會後,開展了以商引商、以商招商的活動。在2005年10月舉行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簽約的重點項目,如總投資6億元的廣西中強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商住小區開發項目,投資3億元的羅城仫佬自治縣山野葡萄酒總廠項目以及分別投資1.3億元、0.8億元的河池青山控股集團、象州縣絲綢製造等重點項目,就是通過上述招商引資方式吸引到廣西的。
(2)財團經濟。一些經濟學家研究後得出結論:浙商在外的發展與強大,離不開浙江人特有的“生存鏈”——同鄉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抱團抗擊風險的精神。
2005年底,一家由27個企業(個人)集體入股、注冊資金上億元的雲南浙商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耗資25.6億元的“中國—東盟商貿港”就是雲南浙商集團的第一個項目。
2005年10月,20多位浙江企業家在武漢成立湖北浙商投資發展集團。該集團在武漢第一個項目為總投資8億元的房地產項目。除房地產外,他們今後的操作重點還在於“國企並購”,而後在武漢兼並一兩家億元企業。
除了上述兩個2005年成立的省外民間財團之外,2006年4月,青海省浙江企業集團也宣告正式成立。它的成立為浙江在青企業的投資和發展,創建了一個新穎的模式。
又如:
幾年前浙商陳曉明看中了邳州中國科技木業城這個項目,當時他手頭隻有幾千萬元,但他果斷地和邳州簽下了投資意向。當他再次來到邳州時,他和其他四位老鄉合股投資6.9億元,攬下了這個項目。
在武漢,4家浙江企業出資組成武漢市龍騰置業有限公司,以3.61億元的天價買下漢正街104畝土地的經營權。這種由國企與民企共同投資發展的合作方式,也打破了傳統浙商個人間“抱團”發展的模式。
由現代聯合控股集團牽頭,阿裏巴巴、傳化集團、中國五金城、中國皮革城等十多家集團型企業聯合開發的“山東現代國際物流基地”一期工程,於2005年9月在濟南正式破土動工。這個物流項目總投資110億元,總規劃麵積11549畝。“單一的小企業走出去投資的風險相對較大,聯合起來,組團出擊,會更有優勢。”現代聯合控股集團董事長章鵬飛如是說。比如傳化集團在物流基地的運作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而阿裏巴巴的加盟保證了物流基地信息流的暢通。
為此,投資模式是對實際投資的一種抽象,在實踐中,一個投資往往具備數個投資模式的特點。但是,一個風險投資家看中一個項目時,往往會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即令其心動的原因。但無論什麼原因,總存在著最重要的投資模式特點。投資模式是非常豐富的,不同成功的投資人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和理念。
3.尋找適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優質模式
毋庸置疑,構建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模式是浙江民營企業戰勝競爭對手的一柄利劍。《商業周刊》曾對優質模式發表了獨特的看法。《商業周刊》認為,隨著民營企業的紛紛上市,優質模式成為增強民營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麵,民營企業似乎是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使勁地尋找適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優質模式。
構建產品和服務的優質模式是促進浙江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原動力。南存輝對質量追求到了令人歎服的程度。他有一句有名的話:寧可少做億元產值,也不可讓一件不合格品出廠。在成功的浙江民營企業中,正泰集團是這方麵運用得比較成功的一個。
大家都知道,正泰集團是靠產品質量取勝的典型,從1984年開始創業到現在的20多年間,其產品質量始終放在公司戰略的核心位置,這使公司獲得了顧客的信賴,在顧客心中建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那是正泰集團創業幾年後發生的一件事情,當時正泰集團還處於典型的浙江民營企業形態。有一次,企業一批貨物出口時,在運輸過程中一隻貨箱出現了破損,重新裝配時,偶然發現有一件產品不合格。南存輝得知後,毅然要求全部開箱檢查。為了不影響交貨,這批貨物由海運改為空運。僅此一項,企業的運費就多花了80萬元。過硬的產品是正泰集團的生存之本。南存輝認為,如果把這些金額巨大的產品不負責任地賣出去,確實可使公司收回資金免遭嚴重經濟損失,但這種質量有問題的產品賣出去又必然會使公司的良好形象受到損害,甚至使公司永無立足之地。結果,雖然正泰集團在這筆生意中虧損嚴重,但它卻更加鞏固了公司的質量形象,為其日後贏得顧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優質的服務是浙江民營企業贏得顧客的一個重要經營手段。事實證明,優質服務是塑造形象的關鍵環節。對於優質服務,作用非常重要,看看下麵這個故事,相信能給許多市場開拓者諸多的啟示和借鑒。
1968年,美國的油炸食品公司向洛克商店訂購了300萬把餐用刀叉,安德魯·洛克先生為獲得這樣大一宗生意而興奮不已,立刻布置生產。但當交貨期將至時,他發現工廠生產進度跟不上。按合同交貨期定在9月1日運抵芝加哥,即在8月1日前就必須將該批貨裝船了,而他的工廠最快隻能在8月30日才能完成。
安德魯·洛克沒有過多猶豫,他認為一切應以顧客為準,應使顧客得到滿意的優質服務,寧願虧了自己也不能虧了顧客。於是,他租了一架波音707飛機,於8月31日將這批刀叉運抵芝加哥,美國油炸食品公司第二天就收到了貨物,感到非常滿意。
洛克商店雖然為這筆生意虧了本,但恪守信用的優質服務形象使該商店獲得了更大的業務。第二年,美國油炸食品公司仍向洛克商店訂貨,並把訂貨量增加到600萬支。洛克商店由於長期堅持誠待顧客,信譽至上,名聲逐漸傳開,優質服務的形象逐漸樹立起來,生意越做越大,就連美國麥當勞漢堡包在日本的總銷售權也交給了該商店,使安德魯·洛克財源廣進,發了大財。
顧客是上帝,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話,而應把它具體地用在經營決策中,隻有這樣,浙江民營企業才能基業常青。山姆·沃爾頓曾發自肺腑地坦言:“對我自己來說……沒有什麼比顧客更值得感激了。”他常用這樣一則故事勉勵自己,也教誨員工。
在某一條街上,有一家很出名的糖果店。有一天,一位乞丐專程來買一塊豆餡饅頭。乞丐隻為了買一塊豆餡饅頭而來這種名店,的確是一件稀罕的事。因此,店裏的學徒包好了之後總覺得不對勁,不敢貿然地交給他。
這時候,老板突然說:“等一下,由我來交給他。”
然後,老板親自交給乞丐,並在收錢之後,鞠躬說:“謝謝您的惠顧。”
乞丐走了之後,學徒好奇地問老板:
“過去不論是什麼顧客光臨,都是由我們或掌櫃把東西交給顧客,好像從來沒有見過由老板親自交給顧客。而今天的情形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
老板回答:“難怪你覺得奇怪,但你要記住,這就是做買賣的原則。店裏的常客固然值得感謝,應該好好地接待,但對剛才來的那位,也有特殊的意義。”
“有什麼不同?”
“平常那些顧客,都是有錢、有身份的人。他們光臨我們的店沒有什麼稀罕。但這位乞丐是為了想嚐一嚐我們做的豆餡饅頭,而掏出了身上僅有的一點錢。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當然應該由我親自交給他。這也是做買賣的人應有的態度。”
為此,不管選擇哪一種贏利模式,優質服務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當然,優質的服務包括多個方麵,就像沃爾瑪連鎖店,山姆·沃爾頓把“顧客至上”、“顧客就是上帝”視為服務宗旨,從而使自己的企業贏得了顧客。這裏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不少浙江民營企業在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上的最大障礙,來自於僅僅依憑經驗,而沒有什麼理論指導。一些作坊式的浙江民營企業,更是如此。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在重視經驗的基礎上,組織家族成員學習一些企業服務理論,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現服務質量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