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五代十國的商貿特點(1 / 2)

內外商貿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這一時期,分裂年代與統一年代不同的商貿方式,鮮明地體現出時代特色。

在五代十國這一分裂階段,國內外貿易交流沒有因戰亂而終止,反而因戰爭所需刺激了商業的發展,境內商品化生產及對外貿易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宋元王朝統一天下後,我國商業貿易呈現出更為強勁的發展勢頭。兩宋時的榷場貿易和海外貿易,以及元代商品化程度的深度和廣度,都在我國商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五代十國時期商業貿易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貿易形式和商品種類兩個方麵。

在貿易形式上,國內各區域間的貿易比較興盛,南北方的貨物交流一直沒有間斷;對外貿易也很興旺,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都有商業往來;官營商業有所發展。

在貿易商品種類上,用於貿易的商品種類與唐代相比,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不斷擴大。

五代十國時期盡管諸國林立,兵禍連年,但通商貿易、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各政權區域間的貿易交往比較興盛。

國內各區域間貿易頻繁,與當時國內政治有著直接關係。當時南北各地同時有大大小小的若幹政權存在,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的不同,物產各異,為了鞏固政權,發展經濟,便不能不重視商業貿易,加快商品的流通。因此,各國政府無不重視促進區域間物流的暢通。

吳國楊行密獲楚王馬殷之弟馬蜜,便將其送歸楚國,目的在於溝通商賈,互通有無。後晉高祖石敬瑭也曾下詔:淮南、西川兩處邊界,今後不得阻滯商旅。南唐皇帝曾經主動致書後漢“請複通商旅”,恢複因叛亂而中斷的南北商業貿易。

周世宗更加注意發展區域間的貿易,多次頒布敕令要求加快商品流通,鼓勵各地間的通商。周世宗還采取了對部分商品免稅減稅的政策,以促進貿易的發展。所有這些政策的實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間商業貿易的繁榮與發展。

在這一曆史時期,各區域間的貿易規模也是很大的,如後唐明宗準詔“放過淮南客二百三十人通商”。割據於嶺南的南漢境內亦有嶺北商賈活動,而且人數亦不少。

另據記載,周世宗進攻南唐的淮南地區時,令軍士偽裝成商賈而渡淮襲取臨淮城,其人數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規模,人數過少則無濟於事,這也印證了平時往來於淮水南北販運羊馬的商賈人數一定不少。

正是因為南北貿易規模較大,所以後周在疏通汴水以通航運後,曾在汴梁進行了大規模的營建。其實擴大汴梁城郭,也就是為了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

區域間商業貿易的擴大,並不意味著坐地列肆式的交易就不再重要了,在任何一個曆史時期這種貿易形式都占有重要地位。隻是因為這一時期區域間貿易發展較快,與其他曆史時期相比較突出而已。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中原王朝疆域縮小,對許多隸屬的民族不再擁有管轄權,朝貢關係也隨之中斷。即使仍保持關係的一些民族,貿易額下降的幅度也是很大的。

這種情況主要是指與唐代相比而言的。在唐代內地與周邊民族的貿易非常繁榮,突厥、吐蕃、契丹、黨項、回紇、室韋、靺鞨、南詔及西域中亞各族都與內地保持了比較密切的貿易關係,而且朝貢貿易也十分興盛。

五代十國時期,對外貿易也很興旺,陸路貿易線路向北轉移,這就是“草原絲綢之路”。其具體走向是:通過今山西、陝西北部、內蒙古,再向西行;或者經今陝西北部、寧夏北部、內蒙古、唐努烏梁海,再向西行,到達今新疆北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