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被尊為商聖的範蠡(2 / 2)

這些購回來的貨物很快就賣完了,他把往返一個來回的利潤一盤算,賺了很多錢。後來,當地的農民也都紛紛來批發些鹽和日用雜品下鄉去賣或換貨,學著做生意,這個地方的人漸漸地也都富裕起來。

有一次,一家收山貨的店鋪起火,範蠡的店鋪就在隔壁,結果殃及魚池,範蠡的店鋪也隨之起火,接著,接二連三,一條街的店鋪都燒著了。

鎮上的人都忙亂救火,但範蠡卻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到附近的鎮上去采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築房材料。

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大家都開始忙著建新房子,範蠡采買回來的大批竹木磚瓦這時正好派上了用場,人們紛紛來找範蠡買這些建房子的材料。

範蠡原來被燒毀的店鋪雖然損失慘重,但賣磚瓦木材所賺的錢數十倍於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百姓的需要。

範蠡經營了幾年山貨,又積累了幾十萬家財,他把絕大部分資財都送給他的好友和鄉鄰,又散發許多錢給窮苦人,人們都感謝不盡。當地縣令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商人,就把範蠡經商的鎮子命名為“範蠡鎮”。

範蠡年老時,由子孫持家,最後的家產越來越大。當時有一個叫猗頓的人聽說陶朱公經商有法,就拜他為師,後來經商致富,也是家產達千萬。時人每當說起富豪,就把他倆並稱為“陶朱猗頓之富”。

範蠡經商受人稱讚,他把財富分給窮人及較疏遠的兄弟,不為金錢所累。富豪者,行善積德應該是第一要務。

範蠡有一次做生意到了商洛,據說這裏是最早發明青銅器的地方。商洛當時生產的青銅器具很精美,遠近聞名,當時上至豪門,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銅器為榮耀。

範蠡打聽到鄰近的秦國需求量大,他想:物以稀為貴,如果把商洛的青銅器運到秦國,肯定能夠賺取高利。範蠡於是就雇了很多牛車和人,到商洛地區收集青銅器,然後到秦國去賣。

在去秦國的時候,為了標明身份,就在牛車上和青銅器上都鑄個“商”字,“商”的意思是遊走買賣。

到了秦國國都鹹陽,秦人看到牛頭上寫著“商”字,青銅器上鑄有“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絕倫,於是人們都叫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很快就把器具搶購一空。

“商人”後來就成為買賣商品人的代稱,“商人”的名稱由此而來。

在經商過程中,範蠡總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比如他對商品的價格上漲或下跌的趨勢有著精辟的見解。

範蠡將商品分為“穀物類”和生活所需的“非穀物類”,他認為,“穀物類”商品與“非穀物類”商品的價格波動方向相反:當收成好穀物價低時,人們對其他商品的需求就會增多,使其他商品價格上漲;當穀物價高的時候,人們對其他商品需求減少,它的價格就會下降。

範蠡認為,凡是商品,必以將來迫切需要者為有利可圖,所以夏天要預測皮毛商品,冬天要預測葛麻商品,手中還要經常掌握著實物的積蓄,因為商品價格的漲落不是無限度的,上漲到一定限度就會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就會上漲。

商品價高時,就要盡快把手頭商品像糞土一樣毫不吝惜地拋售出去;商品價格下落時,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樣,大量收購進來。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

範蠡還提出了一個“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的“待乏”原則。就是說,在水災之年做車的生意,在旱災之年做船的生意。這初聽似乎違背常理,其實是大有道理,因為當水災時,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潤必定不高。而車的生意此時必定無人問津,如果趁此機會囤積一大批車,水災一旦結束,車將成為特別需求的商品,價格必然上漲。這時,將水災之年積下的車一下拋出,就能迅速獲取巨利。範蠡本一介布衣,一生三次遷徙,《太平廣記·神仙傳》有“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