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商巨賈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社會分工更加詳細。隨著商業的發展,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大商人,成為該時期商業領域的領軍人物。
範蠡用大智慧開創了我國商業文化;子貢憑借“孔門十哲”金字招牌,成為名副其實的儒商;白圭的經商之道和貿易理論,無愧於經濟謀略家的稱號。
以“奇貨可居”著稱的呂不韋,更是以風險投資成為古今中外第一人。這些豪商巨賈,開啟了我國商業史先河,並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範蠡是春秋末年楚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範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我國商人聖祖。範蠡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他創立了商業運籌學、價格學以及循環論等關於經商的理論,在以後的2000多年裏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範蠡的神奇之處在於:從政可為宰相,經商能為巨富。他用大智慧開創了我國商業文化。被後人尊稱“商聖”,更被供奉為財神。
範蠡出身貧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養成人。他從小就天資聰慧,博聞強識,喜歡讀書,學到了許多曆史知識和治國安邦的理論。
當時著名的商業理論家計然到範蠡的家鄉南陽雲遊,範蠡拜其為師,跟他學習經濟知識和經商技巧。
範蠡和楚國名士文種是好友。當時列國紛爭,相互爭霸兼並,楚國政治不明,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於是,兩個人商議之後,來到越國。範蠡和文種入越後,深得越王勾踐重用,勾踐任範蠡為大夫,又擢為上將軍。
範蠡對勾踐忠心耿耿,出謀劃策,與文種同心協力為越國共謀良策,促進了越國強盛。最後滅掉勁敵吳國,勾踐當了霸主。
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歡歌笑語,十分高興。此時,隻有勾踐一人麵無喜色。範蠡看到後,暗自歎息,深思熟慮後,決定攜帶家眷悄悄出走。
範蠡臨行前告誡文種:“勾踐為了興越滅吳,不惜臥薪嚐膽。如今如願以償,卻不想將功勞落到大臣名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見端倪。看來與越王隻能同患難,不能共享樂,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如不及早急流勇退,日後恐無葬身之地。”
文種並沒有和範蠡一起出走。後來,勾踐果然賜文種一劍,令其自殺。文種臨死前後悔當初沒有聽範蠡的話。
範蠡乘舟到達齊國後,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在齊國,範蠡在海邊選了一片土地,和兒子一起開荒種地,種植穀物,並引海水煮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沒有幾年光景,就治下家產數十萬,成為當地巨富。
後來,齊國國君聽說了範蠡的事情,覺得此人是個奇才,就想任命他為相。可是範蠡卻把相印交還了齊君,還把大部分資財散發給了鄉鄰好友,一家人又重新遷居他處。
這次,範蠡到了“陶”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山東定陶。當時陶地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商業往來頻繁。他認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買賣、互通有無的商業要道。這正是經商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來,自稱“陶朱公”。
相傳,範蠡有一次來到一個鎮子的集市上經商。當時鎮上很是熱鬧,有各種各樣的店鋪,人們熙熙攘攘,連大樹底下也都擺滿了雜貨小攤,有皮毛肉類和各種山貨。
鎮子旁邊有一個大湖,範蠡向人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裏就是昔日洪水橫流時,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盧邑。
那時禹王帶領民工在山的東北角處劈山開石,疏通河道,使洛水東流後水位下降,留下一片幾十裏的大湖,人們才在湖邊鎮上安居樂業。
範蠡了解到當地盛產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土特產品,但是農民缺少食鹽、葛麻布衣、日用雜品等。他覺得做生意的好機會來了。
於是,範蠡就在當地開了個雜貨鋪,做起了收購山貨的生意。他收購的山貨價格很高,一傳十,十傳百,供貨人都往這裏跑,還不滿一個月,各種山貨就堆滿了幾個大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