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敵視性。在物業管理過程中,任何形式衝突的擴大,都會加劇衝突雙方的對立,從而產生不良的敵視情緒,若不及時對這種情緒予以有效的化解,它就會像迷霧一般,在物業區域內“潤雨濕衣”般地蔓延,極有可能使個體的敵視情緒逐步轉變成群體的敵視氛圍(在筆者的工作實踐中,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曆),這十分不利於物業衝突化解工作的開展。
六、製約規律
物業衝突的製約規律指的是無論物業衝突性質如何、程度如何、規模如何,其對物業管理的整體效能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消極性。從物業管理實踐看,任何類型的物業衝突,對物業企業的管理與服務質量的提升,均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且其陰影在較長的時間內都將難以揮去;並從戰略的角度使物業企業失去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至為重要的市場競爭力,孕育了動搖企業根基的隱患和危機。雖然,在現實中尚未發現有這樣的先例,但隨著物業市場逐步走向規範、品牌意識強化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我們不妨作一大膽的推論:頻發物業衝突的物業企業,必將在未來物業市場份額的競爭角逐中,遭到市場無情的淘汰。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可以用具體的事例來檢驗這一推論的正確與否。
2.低估性。主要是指當物業企業與其管轄區內的物業業主因矛盾或糾紛發生衝突後,衝突當事人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一般都會對物業企業整體的管理與服務持否定的態度,而不管客觀事實如何。這絕非筆者“空穴來風”的一麵之詞,而是確有這樣的事例發生。如筆者工作過的物業企業,在進行管理服務問卷調查時,6名曾與企業有過較大衝突的業主,均對物業企業的管理與服務持否定的態度。這一事例,不僅說明了該規律的客觀存在,同時,也說明了雙方衝突遺留下了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隱患的客觀存在。
3.阻礙性。這一特性最直接的表現是物業企業一旦因矛盾或糾紛與其管轄區內的物業業主發生過衝突,物業業主就會以此為由,開始拒交物業管理費,這種“一葉障目”、波及其他之舉,直接影響了物業企業各項管理服務工作有序和順利地展開,同時,為新一輪的衝突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第三節 物業衝突的心理分析
前麵章節講到,物業衝突是矛盾雙方互不相容的激烈爭鬥或公開對抗。
而衝突心理是指矛盾雙方激烈爭鬥或公開對抗時心理活動的總和。研究物業衝突及衝突心理的目的,是針對物業管理與服務中存在的各類衝突,從心理的角度,係統地分析各類物業衝突的生成原因、形成規律、心理作用以及有效予以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從一個側麵促進和推動物業管理與服務整體質量的全麵提升。
一、心理概述
1.心理概念
心理是所有生命物質所固有的感應性發展到感受性階段的一種產物,是有機體反映外界環境某種信號刺激的屬性和聯係的一種能力,也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包括認識、情感、意誌、需要、動機、理想、信念、氣質、性格等。
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心理觀認為,心理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心理是腦的機能,即腦是心理的器官,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反射式的活動;二是心理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即客觀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活動(主要是實踐活動)是實現主體同對象世界聯係的中介和橋梁。
勞動是人的心理產生的基礎和源泉,而人的心理的產生則是勞動的實際需要和必要條件,語言和言語是人的心理產生的主要推動力和具體的表達方式,而人的心理的產生又是促使語言和言語發展的有利因素和必要條件。歸根到底,人的心理和語言是從社會勞動中產生出來的,反過來它們又進一步促進人的社會勞動。
人的意識是人與動物心理區別的根本標誌,是人腦反映客觀現實最高級和最主要的形式,是人的一切自覺的認識、體驗和意誌等心理活動的總和。人的意識具有三個基本特征:自覺性、能動性和曆史製約性。人的意識服從於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並為人類自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