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物業衝突理論(一)(3)(2 / 3)

②風俗習慣的流動。風俗習慣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的底蘊,且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正如一位哲人說過:“最難改變的是人們長此以往形成的觀念和習慣。”當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彙集在同一物業區域內時,彼此之間就存在適應與磨合的過程,並由此產生某種形式的碰撞。如:某市一幢高層寫字樓內,一家新開業的公司年末賀歲,燒香敬神,弄得整個辦公場所煙霧繚繞,結果,激活了寫字樓自動滅火設備的噴淋係統,頃刻間水流從天而降,把在場人員全身衣物澆濕,弄得大家狼狽不堪。再如:隨手拋物於窗外,對於久居平房的人來說,也許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自然習慣,但當其一旦住進高層住宅,特別是臨街的高層住宅,這種習慣就極有可能給過往行人帶來嚴重的人身傷害。在物業管理實踐中,就曾出現過高空拋物砸死過往行人的事件。

③生活方式的流動。生活方式是指人們為了生存與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以及實施各種活動(如說話辦事等)所采取的方法與形式。每一個人都有著體現自我個性的生活方式,如以往行政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大多居住在單位分配的住房內,由單位行政或後勤部門統一實施住房的計劃管理。因在同一單位工作,幹部職工彼此間都很熟悉,在遇到問題和矛盾的時候,一般均能商量解決,甚至有時發個指令或打個招呼即可。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收入的提高,不少幹部職工在別的物業區域購買了住房居住,住房管理由計劃管理轉變為市場管理,原有的生活方式與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氛圍勢必存在諸多不和諧、不相容的地方,需要進行轉變或調整。以物業水電維修為例,在計劃管理模式下,水電維修一般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而在市場管理模式下,這一類的維修則屬於物業特約服務範疇,是要收取一定的費用的。

2.人員流動帶來了地域文化的磨合

不同地域文化彙集在同一物業區域內,要達到相互認知、相互接受、相互交融,需要一個較長的此消彼長的磨合過程。根據筆者的調查,不同地域的人員由於受其原始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對物業管理的整體理解上,都有著不同的評價與解釋,並自覺不自覺地將其滲透到物業管理的方方麵麵,這就使物業管理理念難以貫徹,物業管理的規範難以執行,物業管理的製度難以被接受,從而留下了糾紛與衝突的隱患。

3.人員流動帶來了地域文化的重組

當不同地域文化彙聚在同一物業區域內時,必然會出現各種地域文化的重組現象,以達到各種地域文化的相互適應和相互交融,這種適應與交融僅要在解決與協調各種問題與矛盾的動態中得以實現,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跨度予以保證,方能確保物業區域內的文化氛圍得到有效的改善。但目前存在的三種簡單化的傾向,嚴重阻礙了地域文化重組的良性實現:一是思維認知的簡單化。無論是物業企業或物業業主都存在著思維認知簡單化的傾向,如在物業管理收費上,物業企業常常以“你不繳費,我就不能保證服務”來為自己的服務不周找借口,物業業主則以“你不保證服務,我就不繳費”來為自己的投機心態作辯解,這種簡單認知指導的行為,實際上對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好處。二是方式方法的簡單化。在物業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與矛盾,矛盾雙方的初衷(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完全是正當的和無可指責的,可以通過有效的協調與溝通予以妥善解決。但在現實中,經常出現矛盾雙方因采取的方式方法不當,使簡單的問題和矛盾複雜化,並由此生成物業衝突。如某市一物業企業在完善管理與服務過程中,僅因維護車輛停放秩序問題,一年內引發的停車衝突就達十餘起。究其原因,都是該企業在履行管理職能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過於簡單所造成的。三是情緒宣泄的簡單化。在物業管理過程中,無論是物業企業,還是物業業主,在遇到或處理問題與矛盾時,常常不圍繞問題與矛盾去尋求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反而以此為契機,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使本來一件並不大、完全可以通過心平氣和的協商予以解決的物業糾紛,轉變成為相互的指責謾罵,甚至人身攻擊,從而演變生成為衝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