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一個人的三十年:徐興亞與《西海固史》(3 / 3)

徐興亞決定到甘肅去碰碰運氣。運氣確實在那裏等著,這或許是又一個前定。一九九二年,徐興亞到烏魯木齊去參加一個西北片兒童文學作者會議。認識了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位兒童文學編輯汪曉軍,還留有這位編輯的電話,到了蘭州,在街頭一打,居然就通了,對方當即答應幫忙。到了出版社,才知道他已升任甘肅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

汪副總編當即安排研究生出身的新銳編輯李樹軍擔任責編。李樹軍的奶奶竟是寧夏西吉人。讀罷書稿後,李激動地打電話給徐興亞,說,太難得了,這應該是一本能夠填補該領域研究空白的書,我們不但要出,而且還要出好,並說以精品在下年全國書市推出。後來,可能因不是甘肅的東西而作罷。二茵茵四年,李樹軍還主動聯係西北師範大學教授田澍寫審讀意見,推薦《西海固史》參評中華優秀文化著作獎的評選。

於是,回轉身,徐興亞又開始為即將自費出版的新書籌措資金了。這時候,他想到了在當地媒體上發布廣告,這也是多年商海打拚曆練的結果。

他的廣告詞是這樣寫的:西海固地區曆史資源得天獨厚。本人積十數年心血,撰成史學著作《西海固史》,為西海固地區首部通史,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迄中華民國時期,力圖全麵、係統、生動地反映西海固地區曆史,全書四十萬字。該書為民族地區史,也是寧夏南部史(亦為寧夏曆史半壁河山),應為一項地方文化建設工程。同時,對於宣傳、介紹固原乃至於寧夏,都應是有裨益的。目前,該書已進入自費出版印刷階段,作者有意向社會尋求讚助。一、擬請讚助者署名共同寫序言一篇,讚助者為序言作者之一。我寫書,您作序,成佳話。讓我們共同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共同走入曆史。讚助意向性標準:個人起點人民幣一千元,單位企業兩千元,本地區各縣委、人民政府五千元。二、拍賣文稿。

給書做廣告,尋求讚助,這是過去從來都沒發生過的事情。因而廣告一刊出,輿論嘩然,說好有之,說歹有之,說千古奇談有之,說坑蒙拐騙亦有之。總之,廣告對《西海固史》的出版客觀上起到了宣傳和前期“預告”的作用,僅有固原民族師範高級教師固原本地人柴培科一人讚助一千元。曾聯係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馬啟智寫序,未果,馬啟智主席親自指示“基層同誌不易,精神感人”,將此書列為二茵茵一年自治區文化讚助項目,並撥付一萬元專門經費。

甘肅省人民出版社審編室的一位負責人聽說後感歎道:你這本書,從寫書到出書,簡直是個傳奇,可以寫入中國出版史了。

十年求證

二茵茵二年五月,《西海固史》終於出版發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國家圖書館也頒發了榮譽證書。值得一提的是,二茵茵四年,經由五位專家推薦,該書還參加了“首屆中華文化優秀著作獎”的評選活動,雖未獲獎,卻得到了這些重量級專家的一致讚賞與肯定。

這五位專家分別為: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會委員,《清史》編委會第一副主任,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馬大正,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審曾景忠,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少將;研究員蘭書臣;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呂建福;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田澍。

五位專家的評語大意如下。

馬大正:《西海固史》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該書的嚴謹之處在於三個方麵,一是其學術性。西海固地區的曆史特性使其在西北乃至中國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書研究能立足宏觀、著力微觀、立論公允、言之有據、行文清晰、富有啟迪,完成了一部學術性區域史的預期目標,也是同一研究領域的首部,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二是其創新性。本書采用通史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相結合,並配以圖例。在體裁體例上具有創新,在實際上也使本書融學術性與可讀性為一體。三是其實踐性。在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研究、總結以西海固為典型代表的西部貧困地區在曆史、人文、自然、社會等方麵的根源和原因,是時代的需要,本書可視為是西部大開發中文化開發、建設,在曆史學方麵的一項積極的實踐。

曾景忠:《西海固史》是中國地域史研究的一項出色成果。《西海固史》首次專門對自遠古至近代固原地區的曆史作了全麵係統的論述,並將固原地區的曆史發展置於整個秦隴地區和全中國曆史發展的大背景中,加以研討,故而從地域史研究的角度看,此書不僅對西海固地區的通史研究具有開創性,而且對完整的寧夏,乃至西北地區的曆史研究,作了深入的補充、開拓和豐富。此書亦為全麵的中國通史增添了西部的墨彩,應視為中國地域史研究中的優秀學術成果。他還指出,書前文論首提“寧夏南部史、北部史”的概念,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不妨展開爭鳴。

蘭書臣:《西海固史》是一部積累年之功的學術力作。作者對有關文獻資料的掌握比較全麵係統,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言之有據、持之有故、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重點突出、注意配圖、文字精通、生動優美、可讀性強。特別是作者作為一名民間史學工作者,用心且致力於地方史研究,治學嚴謹,實屬不易。

呂建福:《西海固史》是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作為一部地方通史性著作,從“寧夏南部史”角度出發,把西海固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來觀照,有其獨到之處,也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填補了寧夏區通史的不足和西海固地區史的空白,而且開創了西部省區地域通史研究的先例。同時指出不足:征引史料多不標出處,書中均用“固原”之名,唯獨書名另標“西海固”。又微觀研究有餘,宏觀把握稍遜,地域史演變規律的探討和本地域特點的理論概括以及與鄰近區域關係的研究也顯薄弱,有些具體問題明代如“土達”的族屬以及滿四起義的性質的認識等還值得商榷。但瑕不掩瑜,無傷大雅。它仍不失為中國地方史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田澍:《西海固史》是國內區域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作為係統研究西海固史第一人,解決了麵臨的兩大難題:材料和體例。就材料而言,區域史特別是西北區域史的資料零亂,殘缺不全;正史中的紀傳、編年、紀事本末體、典誌體等皆難以移植到區域史的寫作中來。麵對這兩類難題,徐興亞融古今史書編寫之體例,根據西海固地區的曆史內容,因時而變,詳細敘述了自傳說時期至一九四九年之間西海固的曆史變遷,內容涉及曆史地理、人物、事件、建置、軍事、文化、經濟、教育、社會狀況、民族關係等諸多方麵,標題獨具匠心,具有現代氣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首次提出“寧夏南部史”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糾正了長期以來人們把寧夏史籠統視為西夏史的偏見,為研究寧夏史乃至西北史提供了新的視野,並填補了有關研究的空白。

專家的評價,既是對《西海固史》的評價,更是對寧夏南部曆史地位的評價。

責任編輯李樹軍接到出版後的《西海固史》時來信寫道:“書出版後,我很滿意,也很放心,原來我擔心正文插圖與混亂,現在看來擔心是多餘的。一個人能寫這麼嚴肅的史學著作,留存後世,則此生無憾矣。祝福你取得的成就。”

專家之外,徐興亞更看重的還是普通讀者對《西海固史》的態度。自從兒子幫助他在寧夏新聞網開了博客之後,人們對《西海固史》的持續關注就沒有停止過。

有讀者曾在他的博客中留言:此書出版後,為家鄉固原人民辦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詩人屈文焜在博客中留言:西海固因《西海固史》而更厚重。

旅美學者張佐堂在博客留言:興亞老師是我的文學前輩,我很小的時候就常聽我姨夫馮維魁先生提起您、袁希俊先生和王金根先生。後來我先後有幸認識了三位。再後來讀到您的《西海固史》時,心中充滿了尊敬與感激。我雖然“流”學番邦,但對自己的故鄉有著非常濃厚的情感。興亞老師為故鄉立傳是功德之舉。我確信,等拜金浮塵過後,真金子總會放光的。

還有一位固原本地的老知識分子、老幹部,在其內部出版的詩話著作《固原春秋》前言中寫道:“原州區徐興亞同誌在二茵茵二年出版了他的曆史著作《西海固史》,他以頑強的毅力,十年積史成書,編纂出西海固第一部好史書,內容全麵翔實,體例新穎,圖文並茂,章節醒目,大膽創新,實物佐證多,符合人民主宰曆史,符合曆史唯物觀,很值得慶幸。”並作詩《喜賀徐興亞同誌《西海固史》首發問世》二首:

(一)

讀罷“南史”喜欲狂,

中原文化閃金光。

“河有波瀾史有筆”,

人間正道話滄桑。

(二)

清貧樂道十餘年,

洋洋史書四十萬。

盛世弘揚古文化,

一部春秋千古傳。

(注:“河有波瀾史有筆,世間多少未成書”(古人讚太史公語)。“南史”:寧南一部史書。)

當然這其中也有媒體的功勞。在采訪中,徐先生半開玩笑地說,有意思的是,隔幾年總有人會把我和《西海固史》揪出來“翻炒”一下,您是第四位了。

我上網查了一下,較全麵的報道有:一九九七年《寧夏廣播電視報》以一個整版而作的長篇通訊《徐興亞:窮盡十年寫就《西海固史》》;二茵茵九年《固原日報》記者劉國龍、王璽所寫的題為《一個民間史學者十年著一書鮮為人知的故事》的報道。據說二茵一茵年《寧夏日報》一位記者還采訪了他,但因文章寫成後他沒有通過,故算是一篇未經麵世的新聞作品了。

還有一些事同樣激勵著仍在寫作中的徐興亞,那就是遠在外地的西海固籍讀者,經常或寫信,或托人求購《西海固史》。這樣的故事幾乎隔一段時間就上演一次。如在上月,一個遠在廣州工作的銀北人,求購《西海固史》,並讓他在固原的親戚登門購買,讓順車捎到廣州,說郵寄就弄壞了。這是一個十分愛書的人。每念及此,徐興亞總是十分感慨。他說:《西海固史》出版後,我常懷忐忑之心,擔心讀者會很快忘記它。我用十年時間邊寫作邊求證,但看到這些,我就踏實了,這說明它還活著,活在讀者心中。僅此一點,我也就非常知足了。

二茵一一年五月三十日,我和徐興亞先生坐在他家的書房裏。書房在臨街的一棟小二層樓上。透過書房的窗玻璃,那段殘存的固原古城內牆就像一座小小山包一樣橫亙在我們眼前。窗外花香隱隱,不時有杏子黃熟的味道自鄰家的院子飄來,這使得我們的談話很有些特別的感覺。

那麼艱難的十年跋涉,能夠支撐你的動力是什麼?

我想主要應該是寧夏南部曆史的魅力,她像一塊神奇的磁鐵,吸引著我。我的一位外地來固原任教的中學理科教師(後來是大學教授),讀了《西海固史》後說,我覺得在固原生活工作了四十餘年,值。

你覺得自己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認真。還是毛主席那句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認真就可以不懂變懂,不知道就可以知道,知道的少就可以知道的多,膚淺就可以深刻,疑問就可以解開。

為什麼書名叫《西海固史》?是之前想好的嗎?

最早定名為《寧夏南史》,因責任編輯考慮到有歧義,後來就改用現在的這個名字了。取巧,“西海固”吸引眼球。其實《西海固史》的名字挺好,一是它名氣大,全國都知道;二是因為自己的底氣不足,它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寬容度。

寧夏有南史,必然有北史,這樣的劃分妥當嗎?

我在撰寫固原地區曆史的過程中,感到寧夏南部的曆史與寧夏北部的曆史差異性非常大,曆史走向有著不同的軌跡,自然地理狀況的截然不同是最基本的原因。因此,提出了寧夏南史的概念,自然就相應產生了寧夏北史的概念。個人認為,把這兩條線索分別理清楚了,寧夏的整個曆史才有可能搞清。至今,在寧夏曆史學界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關注。

你撰寫了這麼厚重的一部史學著作,對曆史有什麼認識?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中國數千年一直重視並著力解決的問題,重中央輕地方似乎是一個傳統。在曆史研究中,亦是如此。我想,如果把全國各個地方或區域的曆史搞一搞,力所能及地搞清楚,再寫中國曆史,我相信中國的曆史將是一種全新的麵貌,一些搞不清楚的問題或許就會找到答案。我們對中國曆史將會有新的認識,而惠及當代中國。

從你的經曆可以解讀當今社會的一種傾向,即唯文憑論,對此你有何思考?

沒有文憑,也可以幹事兒,當然困難會大一些,阻力會大一些,但隻要學習、勤奮、堅持,就會有所成,這或許可稱為“啟功現象”。啟功先生曾有一篇三字短文,我非常喜歡:“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麵雖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在啟功仙逝之際,除了緬懷他的道德文章,不妨也思考一下,如何給私學一席之地,給私相授受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留下一條進入科教文衛等專業領域的通道。

《西海固史》之後,你還有什麼打算?

正在著手寫一部關於寧夏南部曆史地理的書,年底可以殺青。

徐興亞最後說,一部史慰藉平生,《西海固史》會是我偶然來到人世,曾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絲痕跡。西海固曆史資源得天獨厚,撰寫《西海固史》的機遇隻會降臨到幾個人的頭上,而我有幸成為第一個,我是慶幸的,用唯心論者的話說,可能要感謝上天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