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聯展的第三天晚上去的。本來給別人拜年,順路經過文化館,就進去了。進去之後就被一種濃濃的氣氛所圍攏。兩位書畫家的作品,以往隻是在報紙或刊物的封底上縮小了見到,這次見到了真跡,便格外興奮。一行四人,讀了字,讀了畫,也從字畫中讀到了藝術家一些樸實而美好的感情。
王雋如先生,農民書畫家,其所展作品件件都顯露著一位藝術家嚴謹的修養和風範。他的展品,都是經過精心裱糊而懸掛著的,墨香四溢,圓潤規範,工整的格局使書香門第的氣度一望儼然。虎與鷹的中堂給了我許多含著鄉土氣息的想象,而嶽母刺字、孟母教子的工筆畫則將我帶進另一種古樸而悠遠的意境中。任何的藝術都有相通的地方,我想。我覺得這展廳中懸掛著的不僅僅是字、畫,還有藝術家樸素淳厚的深刻思想。
讀了書畫家成果累累的簡介,又認真看了他躬身作畫的彩色小照,心便被一種美好的思緒牽得很遠很遠。
王維德先生的畫在另一個展廳中,一入廳門,眼前便覺有顏色在滾動,幾十副裝在木框中的油畫作品給人以七彩絢爛的感覺。老實說,我是第一次觀畫展,不料竟被一下子迷住了,便不想再倒背雙手冒充行家裏手作觀瞻狀。我認真將那些作品逐一看了,覺得似乎真有種很特別的東西在胸膛裏湧動。這種描金的油畫,近看疙疙瘩瘩,遠望卻實實在在,有股順暢的氣韻在流動,如風行水上。幾十幅畫,幾十種意境,山山水水都給人以明朗清新之感。湖光山影,南國風情,故地勝景,靜村遠路,一一寫滿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向往,也顯示了畫家的功力及對藝術的苦苦追求。
展覽已進行了三天,大廳裏仍是觀者如雲。我看到許多年齡不等職業各異的書畫愛好者,在某一幅畫或某一幅字前久久不去,咋舌揣摩。
臨出展廳,碰到了畫家王維德,經人介紹認識了,感覺高個子戴眼鏡的藝術家,和他的畫一樣給人一種平靜溫厚的印象。
展廳的門口擺放著許多色澤豔麗的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