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個女孩的感悟(1 / 3)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楊樹帆

我的一個學生在電話裏請我給洛洛的書稿寫一篇序。我不知道洛洛是誰,也不知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稿。他堅持說,洛洛是個很有才氣的姑娘,書是寫感悟的。我的這位學生頗有天賦,很誠實的人,不好拒絕,答應洛洛將文稿傳過來。當然更深一層原故,是因為我對感悟體這類文章有著一種糾結不清的情感。

感悟本來是中國人與自然及社會一體和諧的交流方式。在人類社會中,一些中華文化的智者受自然的啟發,從而悟出哲理,啟迪人類。據說孔子在河邊說過一句話“逝者如斯夫”,讓人們受益無窮。其實孔子的話也還需要智者的進一步闡釋,也還需要人們更深的悟解。於是中國聖人從自然悟出天機,“述而不作”者從聖者的智慧中悟出所謂“道”,因而悟、禪悟、頓悟、覺悟就成了中國人理解天地自然,人類社會,甚至是人與人溝通的主要方式。從孔子的語錄體《論語》,到六祖慧能《壇經》無不是智者“悟”的結晶。“悟”這種特殊的思考方式,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正是從這些感悟中,將中華民族的本質精神一而貫之,發揚光大,綿遠流長。但是“悟”因為是對聖者之悟,所以即便是中國的文化大師們大約出於對聖人的敬畏,也是不大敢寫這種文章的。從明人的小品文之後感興的文字就不太有了。幾百年之後的沉寂,中國人似乎不知道悟是什麼了。當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開放開始時,日本人鈴木大拙在為西歐人講中國禪宗的“禪悟”時,西方人不懂,中國人也覺得新鮮別致。

在中國進行經濟改的時候,除了文化大革被撥亂反正,經濟建設迅速發展之外,還有一個不被人們注意的現象,這就是新中國幾十年提倡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女性獲得了平等的教育機會,使女性擁有了與男性相當的文化與智慧。當改革的春風吹拂中華大地時,中國的婦女們終於可以一舒自己的情感了。有機會在傳媒上發表的,沒有發表機會在日記裏記錄的,文化女性們都在寫著自己的感悟。一時間,感悟成了一個時髦的詞彙。而這些文章用細碎小巧的筆觸,纖細文弱的詞藻,表達了女性的一點愁思,一絲意緒,一懷興致,一撮悲歡,這就是所謂的感悟體散文。然而,改革的興奮,生活的美好,以及女性天生的心性敏感與激動,讓女性來不及靜觀黙察,因而有感無悟,或是感多於悟。感悟體散文終因空疏不實,絢爛一時,複歸沉寂。

我在等待文稿傳過來的時候,胡思亂想著。洛洛是怎樣的女性呢?她有寫感悟的智慧麼?她會象二十年前的女性那樣隻感不悟麼?她會寫一些濃得化不開的詞藻,粉飾淺淡空虛的思想嗎?她會寫一種毫無責任感的文字,而向讀者傾訴個人的白日夢囈嗎?

我懷著忐忑的心等待著。

我點開文稿,迎麵而來的,是一篇篇誘人心魄的美文,一切擔心都不必了。我幾乎是一氣讀了她的五十多篇文章。篇篇大約都在兩千字上下,平實的句子,沒有虛詞浪句。真實的情感,沒有矯揉造作。字裏行間,我目睹了一個真實的洛洛,也領略了她的智慧。

洛洛的文章,再現了她的至純真美。她有著姑娘們追羨的瘦削身段,有著友誼,有著愛情,有著自己的思想,還有讓人喟歎的運氣。但洛洛似乎對這些都不太介意,是一個頑固的,不大容易被環境同化的姑娘。她在成都讀書。成都總陰沉著天,太陽出奇地少,連狗見了日出也會驚喜吠叫。強烈的熱辣傳統,麻辣燙的火鍋改變了南來北往人們的胃口。隨著麻辣味的熏染,這裏的人民也爽脆熱情。洛洛來自一個具有甜食傳統的地區,那裏陽光明媚,因而她總是不大滿意成都的氣候,然而她對火鍋之辣,卻有著不惜壞胃的嗜愛。這是怎樣的一個任性的姑娘啊。為了友誼,她忍受了朋友的耳光,並為這粗野的行為辯護。在與朋友的散步中,邂逅了高中時的班長,她居然不認識了。班長熱情招呼,她是那樣漠然,然而當其回憶複蘇,知道是同學時,掙脫朋友,奮身追上班長,連連道歉。這是怎樣一個至純的姑娘啊。這種至純任性,它是文學的人性源頭。沒有它,就沒有文學的真善美。沒有它,也不會有文學引人共鳴的動人力量。這種至情任性,我們在《載馳》中讀出了許穆夫人,在《漱玉詞》中讀出了李清照,在《傾城之戀》中讀出了張愛玲,在《沙菲日記》中讀出了丁玲。正是有了這一種至性真美,洛洛的文章,與改革開放初期的那些一味抒寫情愁的小資感悟文章相比,就多了純厚與人情。這是洛洛感悟散文讓人覺得親切有味,感人至深的人性因素。

洛洛感悟散文基於人性的本質因素決定了她在感悟方式上的哲學思考與本質感悟。中國文學在儒家文化的籠罩下,對人類社會的關懷多於對自然的探討,因此,中國文學總是在反映人的生存中反映作家的立場。我們看作家也就習慣用這種地域人文觀評價作家的是非得失。狹小的文學觀,必然導致文學眼界的狹小。直到八十年代,女性們寫感悟也還隻不過是一個特定時間裏對一類人的感同身受在作家情感世界中的反映。它將人與自然的探討割裂開來,因而失之膚淺。讓人覺得欣喜的是,洛洛常常在文章中引發的是對天地意義的追尋,將感發方式推向了哲學本質問題的探尋。她在《秋的想念》中寫道:“生命總是那麼詭異,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說不定曆經了北國的秋,你會向往這南方的秋。秋天的天,高遠而純淨。秋夜,月色皎潔,星光燦爛,銀河浩瀚;秋夜,天高露濃,清輝溢耀,一塵不染。野花雜草的陣陣清香;疏落有致的蛙聲;富有詩意的蟬鳴;秋雨的停歇……這使人回味無窮的秋色比詩歌還令我淚下,比小說還動我感情,比哲學還令我深思。”也許,在這些文字中,一個精靈正在飛翔。她將人們引向無垠的蒼穹。但是,秋究競怎麼了呢?它“盡情的飄零散盡,最後隻留下那片深藍沉靜……”蒼天、大地、風、花、雪、月,這是自然現象,人類感受它,熱愛它。但洛洛在追問,天從那裏來,地從那裏來?它們與我們人是怎樣的關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命應當是怎樣的存在形式?這種大思考是可喜的,我們可以預見,洛洛已經有了超越平庸的氣概,如果有一天她不寫感悟了,在文學的其它領域,她一定出手不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