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看電影流淚(1 / 2)

因為我看電影常流淚,所以看見隔座姑娘拿手絹擤鼻子,或是出來頰上留兩條淚痕,便覺得比較喜歡她,相信她大概心腸不錯。對於哭這件事,成年人多半以為難為情,雖然中西略略不同。先就這中西不同講講。中國人常有君臣“對哭”,有請願團“跪哭”之事,為西洋所無的。尤其是英國人,他們哭不肯出聲,也不肯叫你看見。英國教育最重“人格”,(Character)而所謂“人格”大部分是指勇毅、含忍、動心忍性的工夫。英國人動起怒,先把牙關咬緊,一聲不響,即所謂Character。英國公學小學生被大學生欺負,吃了幾記耳光,打了幾個嘴巴,不哼一聲,就叫人佩服,說這孩子是貴族家庭出身,有大家子弟的模樣。這在英國話叫做“吃得起拳頭”Can take a beating。後來這話就成普通用法。比方你對英國人說,某人能吃得苦,有毅力,英國人便說:“Oh,yes,he can take a lot of bea ting.”(可以吃得起幾下拳頭),這是很稱讚的話,是說他不遇事畏難而退,強鄰踢他幾下,他不便叫人家爹爹。他們古老時代就是如此的,古代英文文學中的英雄,創傷要死,便是負傷逃到人跡不到之地靜靜死就是這個意思。一直到現在,英皇臥房牆上所掛的禱文六句,一句便是:“If I am called upon to suffer,let me be like a goodbred beast that goes away to suffer in silence.”(如果我命中須受苦,讓我學有風度的野獸,避入野處去靜中受苦)最近南京大戲院有Dark Angel影片,便全是這種英國紳士的表現。一人愛一女子,戰地受傷,兩目失明,便離鄉背井,放棄他舒服的家庭,隱名去住鄉僻,絕不肯叫愛他的女子矜憐他、扶助他,這也是一個最特別最明顯的例。因為這個不同的傳統,所以英國人便不肯在人前流淚。

中國人整個看法不同,對於憂傷喜怒認為也是七情之正,放聲大哭比較不以為恥。這已屬於中外心理之比較,此地不預備深談。所要說的是,中國對流淚態度大不相同,故社會上,文學上,戲台上,常有放聲大哭之聲。原因是,一則有儒家適情哲學;二則孔子哭之慟,申包胥哭秦庭,有種種榜樣在前;三則喪禮把放聲大哭也列入儀文,拭淚揮淚也都有明文規定了;四則詩詞戲曲已把“揮淚”手勢化為藝術,認為美觀;五則中國人生活實在太苦,大有非哭不可之勢。基於這種原因,中國人當眾哀哭,也就不以為恥了。這種中西心理情緒之不同是要研究的。錢鍾書先生曾於《天下》月刊批評中國悲戲不如希臘悲劇,因為劇中英雄,太少偉大丈夫氣。其實《長生殿》之唐明皇把貴妃交出,不肯雙雙自縊或服毒而死,有欠英雄本色,我也承認。但如霸王別姬,一劍殺愛姬,又一劍自刎,我認為豪傑,並不愧為悲劇主角。若因霸王之哭,而怪其失英雄本色,未免陷於以西洋人對哭的態度衡量中國藝術之弊了。當他聲淚俱下之時,我們中國人總認為滿意的、美術的。況且天下真英雄哪有不流淚的?惟兒女情長者才真有英雄遠誌。老殘說得好:“哭泣者,靈性之現象也。有一分靈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際遇之順逆不與焉。”(《二集自敘》)沈君烈亦是文章“鬼才”,他說:“人生何必時俗喜,亦何必鬼神憐,但願對俊男子大吐肝膈,痛哭一場,足了事矣。”(《與山陰王靜觀書》)這比較可以代表中國人對哭的態度。

以上是略略講起中西對哭態度之不同。其實中國人也是以為看電影流淚,不大尊嚴。我真不懂,看電影流淚有什麼羞恥?那天我跟內人去南京戲院看《孤星淚》。出來時,內人問:

“你哭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