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陳東緊皺著眉頭,額頭上滲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而另外3位應聘者都在揮筆疾書,並且先後滿意地交上了答卷。終於,陳東下定決心站了起來,歉意地對親自監考的經理說:“對不起,我不能接受您公司的這份答卷。”
經理驚異地盯著他手中的白卷問:“這是為什麼呢?”
陳東回答說:“因為我曾是一名軍人,而保守機密是軍人的天職。”
結果,經理單獨將陳東留了下來,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祝賀你!明天你就可以到本公司任職了。”說完,便朝他伸出熱情的手來……
這就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最好的寫照。
現在人們常說,做事先做人。所謂做人,有二個涵義。一個是完成作為人的自我使命,一個是完成作為人的社會使命。這就意味著,一個人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人負責。或許這就是職業道德的全部含義。
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某些與眾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成了人的基本角色。從社會的一般角度來看,一個人的口碑、修養、性格、心態、習慣,這些道德層麵的因素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口碑決定一個人的美譽度;而百聞不如一見,修養決定了人們心中的基本印象;性格作為個人特色的一個標誌,更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取向;心態作為人生的基本態度,影響著人們的日常判斷;而好習慣更意味著一個人的修養和道德水平。李叔同的職業精神告訴我們,這五大資本要比你身上某些專業特長要重要得多,擁有了這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無論是為人為事,你都足以砥柱中流了。
勤字為本,則萬事可成甘淡溥,忍疲勞,精勤禪誦,夜寐夙興,雖劇病臨危,亦不懈廢,誠有古風。
——李叔同《寒笳集》
一盞孤燈,五部黃卷。弘一天師在諸山求得了《弘教律藏》三帙、《南山戒疏》、《行事鈔》、《羯磨疏》和《靈芝記》。他在孜孜不倦地閱讀,在遍讀律學的同時,深慨於中國僧界之所以往往為人所詬病,實乃不守戒律之故。
所謂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這是諸佛的善原。從唐朝南山宣祖重興,到南宋靈芝照祖繼興,曆來稱為佛教典範,然而,這南山律宗在佛門卻失去了真脈。
寺院敲響了晚鍾,山門已閉,大廟靜謐得可怕。小沙彌都已入睡,隻有大師的寮房,燈火如豆,他要誓護“南山律宗”,要將這繁雜的戒相,抽象難記的律條,用列表、圖解、撮記其要的方法,使律學簡明易懂,便於初學和實踐。
晨曦,天空已現出魚肚白,繼而一道深黛色的光線射進大師的窗口時,一本律學草稿已經成冊,當他在封麵上寫完《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的九個篆字時,天已經大亮了,他吹滅了油燈,光燦燦的初陽已射進寮房。
以上是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之後最普通的一天,最真實的寫照,發生在1914年。
這種勤勉的作風,分毫不差地驗證了他那句“甘淡薄,忍疲勞”的警世格言,正如他所說的那樣,的確“誠有古風”。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這種古風正是我們的先人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所得出的最實用的做事立業良方。
直到今天,與“中國人”這三個字聯係最緊密的仍然是“勤勞”。
勤勞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自古以來,沒聽說過哪個懶漢有過什麼作為,受到人們稱讚的,諷刺的故事倒是不少。
從前,某地有一個懶惰極點的人。因為這個人實在懶得什麼事也不肯幹,所以,最後拿到3隻飯團,被趕出了家門。
“上哪兒去呢?”
懶漢不知去哪兒才好,沒辦法,就把裝有飯團的包裹吊在脖子上,毫無目標地漫不經心地走著。可是走著走著,肚子餓起來了。
“啊!肚子餓了,真想吃飯團兒啊,可是要取出來吃,太麻煩了!”
真是一個少見的懶漢,他為此忍著饑餓。
“怎麼沒人來呀,要是有人來的話,就請他幫忙解開包裹。”
他邊走邊想著,這時,從對麵走來一個頭戴鬥笠,張大著嘴巴的男人。
“嘿嘿,莫非他餓慌了,才把嘴張得這麼大?”
他這麼想著,等他走過來。
“喂,能不能替我解下吊在脖子上的包裹啊?裏麵還有3個團子呢,讓一隻給你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