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職業道德重於做事能力
有識量無品格,不足以砥柱中流,猶無識量也。
——李叔同《寒笳集》
在浙一師時期,李叔同將人格教育與藝術教育緊密結合,體現了一個真正藝術教育家的職業風範。
學生們常說李叔同的教育是“父親式的教育”。這樣的說法雖是相對於夏丏尊先生“母親式的教育”而言的,但其中所蘊涵的意義遠非如此。
從表麵上看,李叔同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體現著“溫和”與“認真”的特性。比如豐子愷說:“對學生態度是和藹可親,從來不罵人。學生犯了過失,他當時不說,過後特地叫這學生到房間裏,和顏悅色、低聲低氣地開導他。態度的謙虛與鄭重,使學生非感動不可。”
才情加人品構成了李叔同的人格力量。他的才情自然使眾多學生折服,許多學生也在他的教誨指導下成了一代英才。同樣,他的人品與藝品更令他的學生們終身難忘,且從中受益匪淺。
在李叔同的案頭,有一本明代劉宗周所著關於古來賢人嘉言懿行的《人譜》,並且還親筆在封麵上題寫了“身體力行”四個字,每個字旁加一個紅圈。他經常對豐子愷說一些書中有關做人與藝術的準則。他把其中“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意思講給豐子愷聽,要求他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習,要做一個藝術家,必先做一個好人。他認為一個文藝家若沒有“器識”,無論技藝何等精通圓熟,亦不足道。所以他告誡豐子愷:“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為此,豐子愷這樣領會:“我那時正熱衷於油畫和鋼琴技術,這一天聽了他這番話,心裏好比開了一個明窗,真是勝讀十年書。從此我對李先生更加崇敬了。”李叔同出家時,把《人譜》送給了豐子愷,而豐子愷則時時銘記恩師的教誨。此書後毀於抗戰炮火中,但豐子愷於逃難途中在成都的舊書攤上見到一冊《人譜》,立即買下,一直保存在身邊。因為受過李叔同教誨的豐子愷懂得:有藝術的心而沒有技術的人,雖然未嚐吟詩作畫,但其人必有芬芳悱惻之懷,光明磊落之心,而為可敬可愛之人。若反之,有技術而沒有藝術的心,則其人不啻一架無情的機器。李叔同對另一位高足劉質平的培養也是首重“器識”,後重“文藝”的。1915年秋,劉質平病休在家,心情苦悶。李叔同則用《論語》一類的古人修養格言來開導他,劉質平留學日本後,李叔同時時寫信告誡他為人處事的準則,而當學生生活發生困難時,李叔同更是像父親一樣省吃儉用,及時接濟。這就是李叔同的人格,簡言之:李叔同的人格力量是崇高德性與非凡才情兼備——滲透著深廣愛心、體現著博大胸懷的崇高德性與非凡才情的兼備。
每一個人都應該把擁有好的品格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之一。雖然誠實、正直和善良這些品質,並不是與每一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但是它們卻成為一個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麵。具有這種品質的人,一旦和決定的目標融為一體,那麼這種巨大的力量可驚天動地、勢不可擋。
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在招聘員工,應聘者當中有一個剛從部隊轉業回來的年輕人——陳東。幾天之前,他從報紙上看到華鑫公司欲招聘一名經理助理的廣告,決心來此一搏。
9點時,一位漂亮的小姐款款地走出來,將眾人帶進會議室。少頃,該公司經理微笑著走了進來。他先習慣地用手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金絲眼鏡,然後說:“非常感謝諸位到本公司應聘,但由於名額所限,隻好對諸位進行三輪考核之後,再做決定。”
第一輪考核是文秘專業知識答卷,這正是陳東的專長。他憑借自己多年的自學和在部隊上的工作經驗,很輕鬆地與另外19位應聘者進入下一輪的角逐。
第二輪考核開始了,該公司經理給眾人出了一道設計題:華鑫公司在某樓的第23層上設有一個辦事處。每天下班之後,裏麵的職員都要乘電梯下來。可是,電梯的承載量有限,有不少女職員在等電梯時經常抱怨速度太慢。因此,經理便讓每一位應聘者大膽設計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之後,有的應聘者提議再增加一道電梯,或者加大電梯的承載量。而陳東卻提議,在電梯入口旁邊的牆壁上安裝上一麵大鏡子。其他人都用迷惑的目光注視著他,唯有該公司經理滿意地朝他點了點頭。於是,陳東又跟另外3位應聘者幸運地進入到最後一輪的角逐。
此時,那位經理發給他們4個每人一張白卷。隨後,肅然地說:為了考驗諸位對敝公司的誠意,請你們把知道的原先所在單位裏的秘密,盡可能多地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