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入佛門,雖曆經苦難,但總算修成正果,也不枉此生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應該可以做為李叔同一生最貼切的寫照。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打鐵的過程中,有一道最後的工序,叫做淬火,它的過程就是把燒得通紅的鐵器放到水裏去冷卻,借此來提高鐵器的力度。而事實上,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每個人也有著同樣的“淬火”過程,事實證明,貧困、磨難、失敗是提高我們生存力度的重要因素,隻有能夠經曆過上述艱難過程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前不久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篇小文章,它的標題上寫著:“貧困是進步的唯一動力。”這是一篇外國記者所寫的文章,他通過對在中國許多貧困地方的采訪,得出一個結論:貧困是貧困家庭的孩子努力學習,爭取改變命運的最大的動力。
生命學家常常告誡人們:因磨難和挫折帶來的劣性刺激對人體包括孩子有大的好處,這也是防止一個物種退化的方式。現時的家長尚能注意到孩子在心理上的劣性刺激,譬如挫折教育,而在身體上則一律采取保護主義。身體上劣性刺激包括適當的疼痛、饑餓、寒冷,它會激發機體的活力,養成堅強的意誌力。在一所大學對新生進行軍訓時,許多學生在立正超過20分鍾時,竟紛紛暈倒。僅僅立正就會暈倒,這種體能和孩子們的年齡多麼不相襯。我又想起中科院的學者們平均壽命隻有五十幾歲的報道。這些暈倒的孩子們如果繼續讀死書,死讀書,以後碩士博士分到中科院繼續苦幹,平均壽命恐怕還要下降。
讓孩子們的膝蓋傷疤累累,這隻是快樂之後遊戲的微不足道的紀念品。孩子們並不痛苦,痛苦來自大人。不明白大人們為什麼讓孩子的所有舉動都規矩麻木如大人,如果孩子在外麵遊戲,大人的眼睛始終盯在他們身上,嘴裏連續不斷發出指令。譬如不許坐在地上等等,當然更不允許膝蓋磕出傷來。對一個充滿發現喜悅的孩子來說,連土都不許摸,這不是荒唐嗎?這個孩子長大之後,難道要到婦產醫院的嬰兒保溫室那樣的環境裏生活嗎?
大家也許知道陳章良,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著名青年學者,他就是來自於福建一個貧困農村的普通孩子,他是當年自己念書那所中學裏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他在總結自己人生道路時也曾經這樣說過,沒有童年時的貧困,就沒有我現在的成功。
據心理學家分析,在人的一生中,對身心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童年時的經曆,無論是童年時的貧困還是挫折,或是對未來理想的向往,隻有經曆了某種極度考驗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成年以後的努力都是為了實現童年時的某個夢想,而那種夢想越是在極度困苦或是麵臨極度威脅的環境中,越能變得那樣銘心刻骨,才會真正成為人生中永不放棄的努力。
當然,有人會說,一個人麵對困難也可能會絕望,會放棄,說這話的人必定沒有經曆過生活的挫折和磨難。因為在那樣生存極度困難的條件下,你不可能放棄,就好像一個人的半個身子被埋在黃土中,你必須呼吸,否則就不能生存。
我們深信,磨難和挫折是命運派來考驗那些成功者的,使他們能夠獲得充分的準備,以便進行他們的工作。磨難和挫折能焚燒成功者心中的垃圾,使他們經受得住未來更加嚴峻的挑戰,贏取更加輝煌的前程。
在眼下這個急功近利、浮躁激進的時代,勤勉敬業的精神似乎成了一個很遙遠的神話。值得深思的是,沒有這種精神,我們這個時代靠什麼去造就那種“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經天緯地之才?“做一樣,像一樣”,是豐子愷對他的老師李叔同的評價,也是李叔同認真做事、勤勉敬業的真實的體現。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但願我們都能以此為人生信條,“做一樣,像一樣”。——勤勉敬業的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