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吾人心誌宜堅強,曆盡艱辛不磨滅(2)(1 / 2)

隻要你追求完美,就可以保證你善始善終,不被半途而廢所害。而世界上為人類創立新理想、新標準,扛著進步的大旗為人類創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這樣追求完美無缺素質的人。這些人能力出類拔萃,對於尋常、細微的每件事都能認真思考,不肯安於“還可以”或“差不多”,必求其盡善盡美,必求人格上的圓滿。

勿庸置疑,李叔同就是這樣的人。

綜觀李叔同的一生,他的弟子豐子愷的評價是:他對於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1948年11月28日,豐子愷為廈門佛學會作過一次題為《我與弘一法師》的演講。在這篇演講中,豐子愷說:“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為何這樣說呢?豐子愷接著發表了他的見解: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裏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對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

豐子愷認為:“……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親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麵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已經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須喝高梁酒才能過癮。文藝好比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師酒量大,喝花雕不能過癮,必須喝高梁。我酒量很小,隻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粱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粱者的心。故我對於弘一法師的由藝術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按照豐子愷的認識,李叔同的出家,完全出於“腳力大”者對人生追求的自然漸進,是一種人格的完滿和升華。豐子愷還認為:“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所以弘一法師由藝術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就是這樣,李叔同為了追求人格的圓滿而在一片驚異的目光中皈依了佛門,這不是逃避,不是消極,而是一種超越俗世的大圓滿。

丘吉爾曾講過一句著名的話:“唯盡善盡美者為上。”假使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能盡至善之努力,以求得完美的結果,那我們的生活一定變得更完善、更快樂!

但是你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追求完美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不能急於求成。不管任何事,任何人都無法一次做到盡善盡美,要反複、一次又一次地實踐,不要老顧盼自己離“完美”還有多遠,現在可以打多少分,這樣不好。成功需要靠時間和努力的點滴積累,把“完美”當做一種目標裝在心裏,然後埋下頭,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善始善終。

失敗未必不是好事諸位要曉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別的,我隻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常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

——李叔同《南閩十年之夢影》

有的人視失敗如猛虎,怕得要死。有的人敢做敢為從不懼怕失敗,對待失敗的態度可以說是千差萬別,但像李叔同這種常常“希望自己的事情失敗”的心態,也可謂達到了一種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