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地鐵是世界上最亂、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幾乎時常都有搶劫、強奸、甚至殺人的事件發生。為什麼劉墉讓自己的兒子放著附近的高中不讀,而冒那麼大的風險,整天奔波於那樣危險的路上呢?
一方麵固然因為兒子考上世界的名校,另一方麵更是由於劉墉培養孩子獨立生存能力的觀念使然。在美國,16歲的孩子應該了解具有獨立人格和精神的意義了。劉墉始終認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經過這一關,都要穿越這樣的危險地帶,否則就難以在這錯綜複雜、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訴兒子說:人生的道路是危險的,因為人生隻有去,沒有回,走的是隻能走一次的路線,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個人生都將遭到打擊或挫折。所以劉墉在寫給兒子的文章中著重寫道:“年輕人,你漸漸會發現,當你個人獨行的時候,會變得格外聰明,當你離開父母的時候,你才會知道父親是對的。”
年輕人應該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有了這種習慣才能應對世界,應對生活中的一切。
正如李叔同所說,凡事全在自己去做,不依不靠,自立自強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也是力量的源泉。力量是每一個誌存高遠者的目標,而模仿和依靠他人隻會導致懦弱與屈服。力量是自發的,不依賴他人。坐在健身房裏讓別人替我們練習,我們是無法增強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沒有什麼比依靠他人的習慣更能破壞獨立自主的能力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將永遠堅強不起來,也不會有獨創力。
大仲馬得知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被退回,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們附上一封短信,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說:“不,我不想坐在你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
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係起來。
麵對一張張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不露聲色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這位知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馬的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帶著這種興奮和疑問,他乘車造訪了大仲馬家。
令他吃驚的是,《茶花女》這部偉大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兒子小仲馬。“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老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隻想獨立實現我人生真實的高度。”
老編輯對小仲馬的為人讚歎不已。
《茶花女》出版後,法國文壇書評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小仲馬一時聲名鵲起。
隻有自我獨立不依不靠的人,才不會在麵對困難時充滿恐懼,也隻有自我獨立的人,才不會在青年時期浪費掉大好光陰而不去為事業奮鬥。可見自我獨立對於人的一生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這樣說,人的一生成功與失敗,先要取決於自己是否是個獨立的人。
孩子適當依賴父母親,乃是成長的必需,但如果事事依賴,時時依賴,喪失了進取的積極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就是嚴重的錯誤。
大自然通常是不斷地生成發展著,然而,它的準則是公平嚴酷的,過分地撒嬌依賴一點好處都沒有。人類的生存也是如此,若是以一種撒嬌依賴的態度,是絕對不會有好的結果的。
過分的依賴之心,是人性的一大弱點。小時候父母包辦過多,沒有獨立行動、自作主張的訓練,吃飯、穿衣及日常起居沒有較早地自理而讓別人侍候,總是繞著媽媽的圍裙轉,不敢離開半步,於是直接形成了依賴心理。
有依賴心理的人,遇事首先想到別人、追隨別人、求助別人、人雲亦雲、亦步亦趨,沒有自恃之心,不敢相信自己,也不自作主張,不能自己決斷。在家中依賴父母、愛人,害怕愛人出差;在外麵依賴同事、依賴上司;不敢自己創造,不敢表現自己,害怕獨立。他的人格不成熟、不健全、仍然停留在童稚階段。
有依賴心理的人,不能獨立地做成任何事情,無從談起操縱和把握自己的命運,他的命運隻能被別人操縱。隻有在他具有利用價值時,人家才會利用他。如果他的利用價值消失了,或者已經被利用過了,人家會把他拋開,讓他靠邊站。隻因為有依賴心的人太軟弱無能,隻因為有依賴心的人隻能相信別人,所以他不敢相信自己,更不能自信勝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