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十分健談,一進門就山南海北地聊。他說的話我記下來,可能不完全,但基本上是他的原話,不敢麻痹大意。我知道,朋友愛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愛著急,為幾句話他就跟你糾纏起來,歪著脖子吵上半天,本人可不願意找這個麻煩。不信,請聽他下麵的高論:
無論誰,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著急,因為一著急就容易出錯,甚至將事情搞糟。
小時候聽說一個故事:說一名秀才是急脾氣。有一次出門在外,住店吃飯差不多已將錢用光,翻遍了口袋又搜出幾枚錢買了一碗麵。那時候人們都留著長頭發,戴頂帽子,帽子後麵有兩根飄帶。吃飯的時候,他一低頭,飄帶就先下來落到碗裏,他馬上將它丟到後邊去。可他一低頭,飄帶又落下來。如此反複幾次,秀才急了,一把將帽子抓下,猛然塞進碗裏,還罵罵咧咧地說,讓你吃!讓你吃!結果是帽子吃了麵,自己餓肚子。
這當然是一個笑話。不過,著急可能是人所固有的通病,誰也不能完全避免。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製,安撫老百姓,做了一些好事,社會也隨即穩定下來。但仍有兩件事讓他非常著急。一件事是江山永固。他以為他是秦朝的始皇帝,應該從他開始,秦“二世三世乃至萬世,傳之無窮”。可是,卻有那麼一些讀書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秦始皇著了急,於是就有了曆史上有名的重大事件“焚書坑儒”。第二件事是長生不老。秦始皇怕死,十分著急,而且“惡言死”,還派人四下求仙問藥,於是上了方士徐芾的當,“譴徐芾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結果徐芾一去不複還。
我的一位朋友寫了一本書,名為《東瀛聖績考》,說徐芾離開中國來到日本,將先進的中國文化和生產技術帶了過去,使這個還處在荒蠻時期的日本一下子跨上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這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行”,秦始皇一著急,卻在無意中幫了別人一個大忙,用現今的話說是為世界大同做了貢獻,還真有點國際主義精神呢。
三國時的曹操有雄才大略,沒費多少功夫就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他意氣風發,得意洋洋,意欲吞並江南,於是急急忙忙親統大軍南征,同時去攻打孫劉兩個敵人。不料這一下卻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此時的曹操理應按兵不動,加緊軍事訓練,將你的步兵訓練成善於水戰的水軍再與孫劉交戰。可是曹操著急,還沒怎麼著就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倉促出戰,結果中了孫劉的火攻之計。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曹軍大敗而逃。假如,當然曆史不能假如,假如曹操不著急,不慌忙,穩紮穩打,待做好一切軍事準備再戰,那麼曆史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