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我看今日俄羅斯(3)(3 / 3)

回憶停留的地方

——我的預科留學生活

邱倩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生活了5年的我,現在已經學成回國了,總想起剛去的第一年,點點滴滴曆曆在目,一切仿佛發生在昨天。

還記得2000年的7月,陽光明媚,我懷著忐忑與興奮,踏上了異國求學之路。

留學生到了俄羅斯,一定要先讀一年的預科,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培訓。每座大學都設有預科係,其基本教學大綱都一樣,重點教授語言,來年的6月,會有一個期末測試,相當於國內的畢業考試。俄語是考試的主要科目,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考試前一個星期,老師會發給學生幾篇文章要求熟讀並能複述,同時還布置幾篇命題作文要求寫,考試的時候,沒有統一的試卷,所有的考試全是口試。考生依次到老師那裏抽取一張考試紙條,上麵便是考試的內容,有文章複述,命題作文的口述,讀課文,與老師對話,等等。有近半個小時的準備時間,然後由老師根據紙條向考生提問。順利畢業後,校方頒發預科畢業證,憑著這個證明,留學生便可以自由選擇想進入的大學。

我的預科是在聖彼得堡國立電子科技大學讀的,和我一個班的還有幾個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和非洲人。

由於俄羅斯的學生宿舍不在校區裏,需要坐上幾十分鍾公車或者地鐵才能到學校,為了讓我們能盡快熟悉上學的道路和學校環境,開學第一天,老師親自到我們宿舍接我們上學。記得那時的我們還不會說俄語,但幸好大家都會說英語,一路上,我們就像剛出窩的麻雀,唧唧喳喳叫個不停。

路上的風景實在不錯:九月的天氣比較涼爽,藍藍的天上飄著雪白雪白的雲朵,陽光溫和地照著大地,林中的樹葉半綠半黃再加點紅色,漸顯秋意。叢林中有一些長凳子,隻見不少俄羅斯人坐在那裏曬太陽。還有些兒童娛樂設施,大人們陪著自己的小孩在那裏玩得不亦樂乎。鳥兒一點兒也不怕生,飛到人們身旁,吃著行人喂的美味麵包屑。不時還有遛狗一族牽著自己的愛犬,漫步於風景如畫的草地上。歐式建築矗立在林間,像童話故事裏的房子,有尖尖屋頂的建築,也有洋蔥頭似的教堂,大多數的住房跟國內相似,不同的是,俄羅斯的房子外麵看起來比較老舊——因為已經有一段曆史了,但是裏麵的裝飾還是挺漂亮的。一路上,樹林很多,給人很清新的感覺,道路上有電車軌道,空中還交叉著電車纜線,聽著電車駛過時發出的咚咚聲,忐忑不安的心情漸漸趨於平靜。

終於到了學校,走在校園裏,不禁拿它和國內大學相比較:校區裏沒有小賣部,食物全在食堂裏麵賣;校區不大,除了教學樓便是操場;教學樓外表保留著古建築的風格,想來也有百年曆史了吧。

剛上課的時候,大家仿佛都在聽天書。“Α、Б、В、Г……”,老師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教我們發音,進度很快。教完字母後,便開始教單詞了,照著老師的口型和發音,我們認真地跟著朗讀——雖然完全不懂所讀的單詞是什麼意思。一下課,我們便開始查閱字典,把一個個單詞翻譯成自己熟悉的語言,再死記硬背,就這樣,天文字母漸漸成了我們能互相溝通的語言。

如果說語言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大難題,那麼食物便是我們最急切需要攻克的難關。俄羅斯人的飲食習慣和中國完全不同,學校的餐廳也不似國內大學食堂。整個餐廳麵積不是很大,沒有打飯的窗口,所有的食物放在玻璃櫥櫃裏,讓人一眼就能看見所賣的食物。第一次去餐廳吃飯的時候,看到櫥窗裏各種各樣的沙拉和陣陣飄香的湯、肉、熱狗等,不禁食欲大增。可當迫不及待地吃起來時,天啊,俄羅斯人最喜歡的黑麵包味道好怪,酸酸的,難吃;裹著奶酪炸出的魚塊,雖好看,卻吃不習慣;冒著縷縷熱煙的菜湯看起來十分誘人,湯麵上浮著白白的一層什麼東西——後來聽老師說是專供喝湯時用的“絲徉檔納”(中文稱為酸奶油),簡直無法下咽。看著那些俄羅斯學生吃得那麼開心,真是羨慕。

不習慣吃學校食堂,但偶爾還是會去,也就是在食堂裏,認識了我的第一個俄羅斯好朋友——卡佳。

記得那是入學後的第二個月,在食堂排隊買餐點,當好不容易排到我時,也許是緊張吧,突然忘了要點的菜該怎麼說了,支吾了半天蹦不出一個字母,我又急又羞。

“Can I he1p you?”一句熟悉的英語在我耳邊響起。一轉身,是一個俄羅斯人,長長的卷發染成了金黃色,大大的眼睛配上挺直的鼻梁,立體的五官,標準的俄羅斯美女。

“What do you want to eat?”她又問了我一次。

確定她確實是在跟我說話後,我馬上用英語把我想吃的東西跟她說了一遍,她再轉用俄語幫我點菜。等她也點好了菜,我們找到一張空桌子坐下一起吃飯。我試著用剛學會的俄語問她叫什麼名字,很高興她聽懂了,她說她叫卡佳,是大一的學生。她用俄語問我:

“您叫什麼名字?”(俄羅斯的習俗,對長輩或是不很親密的朋友一般都用尊稱。)

“我叫邱倩。”

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來。當她知道我是從中國來的時候,馬上拿出一張紙,上麵歪七倒八地寫著一個中文字“龍”,一看就知道不是出自中國人的手筆,一問,果然,是她自己照著一個中國武館的招生廣告描的。她告訴我,現在的俄羅斯青年都很喜歡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的文字,喜歡買有中文字的衣服、首飾等,有些人甚至會把某個中文字刻在自己的身上。

很高興俄羅斯青年能喜歡中國文化,我告訴她這個字念“1ong”,她很拗口地跟讀了一遍,然後連聲說“好難好難”。我們一起大笑了起來,我給她解釋說,“龍”是一種動物,在古代是皇帝的象征,是身份的表現。“龍”字源遠流長,現在也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她一聽,顯得特別興奮,直說要把這個字畫在手上。

午休隻有半個小時,一晃就過去了。她說,如果我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可以隨時去找她,並告訴了我她的電話號碼。真的很高興能認識她,因為在此後的生活中,她輔導我功課,幫助我理解我不懂的文章,讓我的俄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她和我住同一宿舍,所以我們會經常互相串門。第一次進她房間,我很好奇,忍不住打量了一番:房間很幹淨,牆的一邊貼著幾張海報,想必是她喜歡的偶像吧,有球星也有演員;另外一邊靠床的牆上掛著壁毯,紅色的,上麵繡著穿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男女,還有俄羅斯人的象征動物——熊,這些飾物給房間添加了一絲活潑。地上鋪著地毯,也是紅色的,和壁毯相互爭輝,更增暖意。窗台上有幾盆盆花,靠窗的地方放著書桌,上麵放著電腦和書。屋裏還有3個俄羅斯人,估計是她的同屋吧。

相互介紹時,她們都不能準確地把我的名字念出來,而我更不能記住她們那長長的名字。和卡佳一樣,一聽說我是從中國來的留學生,她們便興趣盎然地和我聊了起來,仿佛我不是個陌生人。她們很健談,問了我很多關於中國的問題:文化、風俗、城市……她們很好客,漸漸消除了我心中的不安。

與俄羅斯朋友聊天,使我的俄語水平得到了提高,還了解了現在俄羅斯年輕人的一些喜好。她們告訴我說,俄羅斯人幾乎都比較愛抽煙、喝酒,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女孩子也一樣。教學樓裏有專門設置的吸煙室。一下課,吸煙室裏總是聚滿了人,三三兩兩地站在一起,快活地聊天,在香煙中緩解自己緊繃的情緒和學習上的壓力。吸煙室除了學生,老師也會加入其中。俄羅斯學生對老師有敬意,但沒有懼意,師生之間像朋友,都是直呼其名,後來得知這是他們的習俗。這裏,師生之間沒有嚴格的身份上的界限,暢所欲言,學生甚至喜歡開老師的玩笑。當然,他們的愛好不僅僅隻限於吸煙喝酒,課餘時間,他們也喜歡打籃球、踢足球等。每當走在校園裏,經常可以看見學生們在操場上盡情玩耍,陽光下的男男女女,倍顯生氣。

因為深深體會到身處陌生語言環境裏的孤獨和不便,所以我們很用心地學習語言;因為要在異地獨立生活,所以努力學習照顧自己,學習洗衣做飯……日子就在學習中一天天度過,好在結識了很多新朋友,生活不再那麼孤單。

下課的時候,我站在樓道裏觀察俄羅斯大學生的課間活動。沒有下課鈴聲,一節課一個小時,中間是否有休息時間全看學生自己要求或是老師的安排,一般情況下授課老師都會主動問學生要不要課間休息,學生的回答總是“要”,然後就會有人邀請老師一起去吸煙室吸煙;另外有在課間休息時,有的去吸煙室,有的去食堂,也有到教室外麵透氣的。走廊上,也許會遇到自己熟悉的人,這時他們總是很開心,先來個大大的擁抱,再互相親吻,在走道上親熱地聊天。

在俄羅斯生活越久,越會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

作為異客的我們,常常會因為分不清方向而問路,這時,不管我們問到誰,他們都會很熱心地幫我們指路。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覺得幫我們指路我們也未必會找得到,還會主動帶我們到車站或者地鐵站,告訴我們怎樣乘車,一路上還喜歡跟我們閑聊。

乘車時,大家都不會亂插位,自覺地排隊上車,先下車後上車,絕對不會有一窩蜂擠車的現象發生。上車後,年輕人不會搶占座位,座位都是讓給老人、小孩或是“病殘”,即使後來還有空位,年輕人也仍舊站著,因為下一站可能還會有另外一些需要座位的乘客。也會有累了想坐下休息的青年,但當他們看到“老弱病殘”時,通常會很自覺主動地讓出自己的位置。車上,大家自己做著自己的事情,有的閉目休息,有的僅僅隻是坐著,更多的是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書籍安靜地閱讀。車上的人不會大聲喧嘩,交談時的聲音也很小。偶爾有年輕人打鬧嬉笑聲太大,立刻會遭到眾人的白眼,他們也就馬上安靜下來。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排隊,這似乎成了他們的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也非常鍛煉一個人的耐心;即使隊伍再長,也會耐心等待。排隊時,如果有誰突然有事需要離開一下,隻需要跟排在自己前麵和後麵兩個人說一下,他們就會保留那個位子給他。相反的,如果有誰不顧眾人亂插隊的話,肯定會有人加以指責。

聽俄羅斯朋友說,排隊的習慣是從蘇聯時期就已經形成了。那時,輕工業不太發達,各種生活用品和食品等都非常缺乏,有錢不一定買到東西,所以有的俄羅斯人常常一看到商店或者售貨亭前排了長隊,就會加入其中。

光陰似箭,預科生活接近了尾聲。這一年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熟悉了俄羅斯的風土人情,年輕人的愛好等。最重要的是,我終於習慣了這裏的生活。

期末考試前夜,我異常緊張,為了放鬆心情,我找卡佳聊了好久的天。我倆談起了以後的理想,我順便也問起了俄羅斯的教育製度。她告訴我俄羅斯沒有小學、初中、高中之分,一共11個年級,接受的是免費教育,11年級後到自己想就讀的大學申請考試,如果通過了考試,那麼就可以免費就讀那所學校。她接著說,她很喜歡編輯程序,所以就考入了這所電子大學。她鼓勵我考試的時候不要緊張,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一直聊到10點多,我才逐漸平靜下來。

因為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考得很順利,以滿分的成績通過了考試。高興的心情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卡佳,她的聲音比我還激動,直誇我真棒。

下午6點過,卡佳她們來我房間找我,送給我一大束鮮花,並祝賀我順利畢業。我一一擁抱了她們,感激的話盡在不言中。

我準備了一桌中國菜,打開紅酒,我們一起舉杯祝賀。

她們不會用筷子,我便示範給她們看。這時,瑪莎說:“有一個笑話,不知道你們聽過沒?講的是有一個外國人想減肥,試了很多種方法都沒有效果,於是有人就建議她天天去吃中國菜,沒想到還真的減下來了。”講到這裏她停頓了下來,看了看大家,似乎想聽聽誰知道答案。

“為什麼啊?快告訴我們答案嘛,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吃中國菜可以減肥的。”我迫不及待地詢問道。

“因為,哈哈,她不會使用筷子,想吃吃不到啊!”

大家哈哈大笑起來。紛紛讚同她的說法,我給她們一一詳細講解了我做的菜肴的名字、成分及做法,大家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中國菜和俄羅斯菜的區別。

“我就說為什麼中國人都那麼瘦,而我們民族有那麼多肥胖的人,原來是和菜的形狀有關啊!”蜜娜恍然大悟地說出了這一句後來被我認為很經典的話。她比較胖,一直在為減肥苦惱,卻又非常喜歡吃甜食。

“你的話好深奧,我怎麼不明白呢?”我從來沒發現原來中國菜還有那麼多益處;今天竟然從外國人口中得知那麼多以前我不知道的好處。

“你看呀,中國菜的形狀幾乎都成條形,所以吃了不會‘橫’著長,而俄羅斯菜大多是塊狀,吃了還不長‘寬’嗎。”她得意地解釋道。

“當然了,這隻是說笑話,你聽了不要生氣哦。”卡佳怕我誤會,解釋道。“放心吧,我知道這是笑話,不會生氣的,相反地,還覺得很有趣呢。”我笑笑說。

不過我想,用筷子減肥對她們來說也許真的有用,因為不會使用筷子,很難把菜夾起來,她們都羨慕地看著我,我不禁大笑起來。最後,還是給她們配上了勺子。

她們一一對我說了祝福的話,祝願我能天天開心、好運,並希望我能喜歡在俄羅斯的留學時光。我們相互約定,以後即使不在一個學校了,也要保持聯係……

感動的心情讓我禁不住哭了起來。這一年,是我最苦最無助的一年,可是因為有了這些好朋友,讓我的生活不再孤單,也因為有了她們,我才能那麼快地融入到俄羅斯的文化和生活中。對我來說,這是我一生中難忘的美好回憶,即使現在時間已過去4年,但對她們的感激和想念絲毫沒變,一切仿佛都發生在昨天。

注釋:

(1)本文是基於筆者2001年至2002年在莫斯科高校訪學時的見聞,特別是2002年春天光頭黨猖獗時的感受而寫,回國後曾在內參上發過。後筆者又在2004年和2005年前往俄羅斯,時間較長的是2005年下半年,在聖彼得堡大學住了幾個月,在那裏再次感受到俄羅斯光頭黨現象的嚴重性。記得我到達後不久,就在電視上看到光頭黨分子殺害一名剛果籍留學生的報道,那些非洲學生憤怒地要求討回公道,稱如果再這樣下去,他們隻能選擇回國。電視裏就此做了一則專題:“我們怎麼保護外國留學生?”在我幾個月後離開俄羅斯前夕,有一個來自山東大學的年輕朋友來到我住處聊天,他是因學業優秀而被國家保送來聖彼得堡大學讀研究生的。他告訴我,他的一位中國同學前不久晚上獨自歸來時,遭一夥光頭黨分子毒打,現正住院治療,雖無生命危險,但傷得不輕。後來我在俄羅斯當地的報紙上也見到了有關此事的報道及相關的譴責這一野蠻行徑的評論文章。從以上兩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盡管目前俄羅斯的經濟形勢有較大好轉,盡管俄羅斯絕大多數人對外國人持友好態度,盡管遊客一般也不會遭遇到這類事件,但是光頭黨現象仍嚴重影響俄羅斯的形象,而割除這一毒瘤看來並非易事。出於這一原因,本書仍收入此文,以供讀者諸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