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看莫斯科地鐵
向祖文
作為一名外交官,我在世紀之交曾20次到中國駐俄羅斯使館出差。有人問我,你經常去莫斯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那麼,我會不假思索、毫不猶豫地回答說:莫斯科地鐵。來到莫斯科,紅場不能不去,地鐵不能不坐,就像外國人到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一定要參觀,長城一定要遊覽一樣,否則就是虛有此行了。
過去,不時聽人說起莫斯科地鐵多麼宏偉壯觀、多麼燦爛輝煌,然而百聞總是不如一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如果從空中鳥瞰莫斯科,可見道路縱橫,高樓群起,廣場和綠地散布其間,城市景象蔚為壯觀。其實,在這座城市的地下,還有一套看不見的龐大工程係統,其規模和氣度絲毫不亞於地麵上的建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莫斯科地鐵。它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城市地下交通通道之一,被稱為地下的鋼鐵巨龍。莫斯科是俄羅斯的首都,它既是該國最大的綜合工業中心,又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世界曆史文化名城。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的中央,是座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城市;擁有人口880多萬,外地流動人口200多萬。可是莫斯科街頭行人並不是很多,後來一經打聽才知道,絕大部分行人都在莫斯科的地鐵裏奔走,這裏不用擔心橫衝直撞的車輛,既沒有煙塵,也極少噪聲;這裏有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有充足的照明和適宜的溫度。整座城市顯得那樣清靜,那樣典雅,那樣有秩序。這是地鐵給莫斯科人帶來了城市的潔淨環境,帶來了繁榮和方便,帶來了自信和希望……
地鐵在莫斯科人的心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莫斯科人離不開地鐵,或許可以說,沒有地鐵就沒有莫斯科人的生活。從1935年第一條地下鐵路建成起,已有三四代莫斯科人每天乘地鐵上下班,據統計,他們平均每人每天乘坐地鐵不少於1小時。地鐵是地下的莫斯科,地鐵是莫斯科的靈魂和心髒。莫斯科地鐵每天早晨5點25分至5點40分發首班車,淩晨1點末班車結束。從早到晚,這裏人群熙來攘往,客流不斷。非高峰期時,上班族一走,地鐵略顯安靜;高峰期一到,乘坐地鐵便不是一件瀟灑的事。人們步履匆匆,不再從容。不過,乘車秩序從來都是緊張有序的,上車時,大家不擁不擠,文明禮讓,列隊魚貫而入。為老弱病殘讓座位已形成風尚。曾有人說,在地上看到的是莫斯科的臉麵,可在地鐵裏,卻可以觸摸到俄羅斯的靈魂。莫斯科人鍾情地鐵,那是因為:作為莫斯科主要客運工具的地下鐵道,從20世紀30年代通車以來,一直在向四周延伸擴展。發展到目前,建設規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宏偉壯觀的莫斯科地鐵,不僅使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歎為觀止,而且令許多建築學家交口稱讚,故有“藝術殿堂”和“地下宮殿”之稱。
現在莫斯科全市的地鐵網是一環十線,呈輻射環狀,它好像一個人的血管一樣伸向四麵八方。它的布局和市區地麵的交通幹線基本一致。地鐵總長度達300公裏以上,在上麵不停運營的車廂多達5 000餘節。莫斯科地鐵行車密度大,每天平均開8 500多趟列車。列車運行井然有序,運達快速方便。一般每兩分鍾就有8節車廂組成的一列地鐵通過,上、下班高峰時間每90秒鍾一趟列車,前麵一列剛出站,後麵一列就跟了進來,似乎是一眨眼的工夫。莫斯科地鐵的理論日載客量可以達到900萬人次,擔負著整座城市45%的城市客運量。行車速度每小時可達90公裏,比公共汽車幾乎快一倍,但行駛非常平穩。莫斯科地鐵共有150多個車站,有的地鐵車站就建在高樓大廈的下麵,如在市中心盧比揚卡廣場旁的“兒童世界”商店地下就是地鐵站,出口處就在商店的旁邊。有的地鐵車站就建在紅場周圍,有的地鐵站和火車站相接。總之,地鐵車站和商場、百貨公司、影劇院、博物館以及人來人往的公共場所和住宅小區連在一起,真可謂線路四通八達,站台星羅棋布。
莫斯科的地鐵完全采用遙控管理係統,自動電子駕駛,集中調度,工作效率高,管理人員比較少,除了電梯、售票、進出站口設人外,大廳裏很少看見工作人員。進口處采用自動檢票機。列車行駛安全可靠,運行準時,正點率達99%以上。大部分地鐵站擁有3部自動扶梯,一部上,一部下,一部備用。在較大的地鐵車站或地鐵換乘處,裝有4部自動扶梯,兩上兩下。扶梯一般是雙排的,我看見扶梯上的莫斯科人都站在右側,左側空著。經過打聽才知道,原來這空著的一側是留給那些快步如飛的人,他們在隊列旁一閃而過的身影吸引著人們關注和讚許的目光。莫斯科人最討厭兩人並排站在扶梯上,這樣不僅擋住了這快速通道,而且阻隔了這意氣飛揚的超越。莫斯科人對地鐵的驕傲就體現在這超越上。列車運行也實現了自動化,列車的速度由車上的傳感器接受沿線色燈信號來決定,綠燈每小時90公裏,綠黃燈60公裏,黃燈45公裏,黃紅燈30公裏,紅燈一亮就停車。
貫穿東西南北的地鐵線路都經過市中心,最少與3條地鐵交會,兩次穿越環城地鐵。環城地鐵有10個轉換站,其他地鐵都有5個以上的轉換站。由於轉換站多,有的轉換站有3條地鐵交叉,地下通道上下幾層,如果乘客需要換乘任何一條線路,不用出站,就可以在地下線路的交叉站進行換車。在莫斯科的地鐵站裏處處體現出人性化的設計,每座地鐵站入口兩側的牆麵上都有指示站名、換乘站以及前方各站站名。指示牌經過精心設計,位置適當、醒目,利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表示,使乘客一目了然,清楚自己前往或換乘的方向。在列車開出的隧道口上方有一個醒目的計時器,顯示列車開出的時間和兩趟車之間的間隔,所以,乘客不用擔心落了一班車會遲到;站名和指示牌有的作為地下空間整體裝飾的一部分,與大廳整體空間環境融為一體,有的單獨設計,造型上考慮了整體空間的環境形象;在光環境設計方麵,多采用模仿自然光線的室內照明手法,將照明燈燈具埋在頂棚或側牆內使人看不到具體的燈具形式,隻能感覺到光線射入室內,模仿自然光直接射入室內的效果。在莫斯科地鐵裏還設有造型各異的休息座椅。在阿爾巴特地鐵站至少有40—50個這樣的每張可以坐4—5個人的皮製座椅。據熟悉莫斯科情況的朋友說,這裏是莫斯科青年約會的最佳場所,每天有不少年輕人到此談情說愛。因為這裏冬天可以躲過嚴寒,夏天可以抵擋暑熱,又沒有刮風下雨的幹擾,真是一處伊甸園式美妙的地方。
莫斯科地鐵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很深”,淺的有七八米,深的甚至上百米,站在長而陡的扶梯上,一眼望不到頭。乘上這樣的自動扶梯進入地鐵有一種深入地層內部的感覺,而從地鐵中回到地麵又有一種重回人間的心情。異鄉人在莫斯科乘地鐵,往往緊抓住扶梯不放。而本地人就神態自如,有的邊“走”邊談,有的還邊“走”邊看報紙。之所以要把地鐵線路、站台選在如此深的地方,貫穿市區的莫斯科河的影響固然是個因素,而戰備防空需要,更是不可忽視的考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莫斯科地鐵成了世界上最美的防空洞。在莫斯科遭到空襲時,地鐵變成了掩體,成為保護婦女、兒童的場所。裏麵聽不到一絲炸彈聲,空氣新鮮,噴泉作為飲用水。夜晚,從地麵上源源不斷送來新鮮麵包、牛奶。當德國人兵臨城下的時候,地鐵成了運送軍隊的通道;蘇聯最高統帥部通訊總部,就設立在基洛夫候車大廳裏。在戰爭開始的頭6個月中,地鐵保護了1500萬市民免遭納粹轟炸,即庇護了該市80%的居民。1941年的十月革命節慶祝大會,就是在地鐵候車大廳舉行的。戰爭期間,地鐵成為生產車間,人們在此製造武器和彈藥、修理坦克。同時,地鐵還被當作產房,在那裏曾誕生了200多個小生命。一位俄國作家這樣描繪戰時的莫斯科地鐵,他說:“那時候,帶紅色‘M’標誌的地鐵成為人們溫暖、安全、慰藉的象征。”
莫斯科地鐵設計不僅僅在解決城市交通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價值,而且還考慮到了人的精神方麵的需求,具有永恒的欣賞價值。莫斯科的地鐵車站猶如一座座地下藝術宮殿,其結構之宏偉、造型之精美堪稱世界之首。如果您有機會,能用幾天時間專門乘坐地鐵,遊覽地鐵站的建築風采,那您會一飽眼福,說是件終身幸事也不為過。與其他國家的地鐵建築不同,莫斯科的地鐵在設計和建築上有許多獨到之處。精美的裝飾、雕塑、壁畫給人提供美好的藝術享受,從而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全麵需求。每個車站都經過建築師和藝術家精心設計,反映一定的主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藝術加工,這是莫斯科地鐵車站風格獨特而新穎的主要原因。有的地鐵車站是以俄國革命為主題,車站內的壁畫主要表現了列寧等革命家進行宣傳和鬥爭的曆史畫卷,營造了充滿革命鬥誌的空間環境;有的是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站內的浮雕則反映了原蘇聯人民英勇奮戰的壯觀場麵;有的是以原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民族特點設計的,裝飾畫體現了這些民族的生活、習俗和傳統。1972年建成的街壘站,是為紀念1905年俄國起義工人在此設立街壘、抵抗沙俄軍隊而建。其柱墩由5片斜度與大小各異的扁體構成,拱頂上有鋸齒狀壁燈,柱墩和隧道鑲以紅色大理石,拱頂白色皎潔,地板為花崗石,顯得深沉肅穆,烘托出懷念先烈的氣氛。此外,一些地鐵車站還以俄羅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的名字命名,這些車站內往往修建了這些名人大家的雕像,人們在乘坐地鐵的同時還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藝術上的熏陶。例如,在普希金車站你會看到這位偉大作家不朽作品的浮雕;在鮑曼車站地下大廳的轉換空間,設計了俄羅斯偉大的教育家鮑曼的頭像;在門捷列夫地鐵站,其地下大廳的大麵積燈飾采用了化學元素的不同組合形式,這種化學元素形式的燈飾,不僅使該地鐵站具有很好的可識別性,同時為該空間營造了一種科學文化的氛圍。獨具特色的馬雅可夫斯基車站完全是現代派裝飾,它是以不鏽鋼金屬柱構成輕巧的列拱,地麵鋪以貴重的白色大理石,以絳紫色大理石鑲邊,中間鋪一條紅色大理石直穿大廳頂端,宛似一條長長的紅地毯;站台大廳盡頭是詩人半身銅像,把整個大廳裝飾得猶如一座宮殿。這些車站無一不體現著城市設計師的精巧和智慧。每個車站的設計、裝飾都不一樣,充分表現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五顏六色的大理石地麵,高雅華貴,富麗堂皇,使人得到一種強烈的美感。正如人們所說:“莫斯科地鐵車站異彩紛呈。”
現在,莫斯科地鐵還在發展,按市總體規劃方案,在2010年前將有11條線、64個站、123公裏的地鐵落成。計劃到2030年還要在莫斯科外圈再建一條大環城地下鐵路線路。除繼續建設穿過市中心的輻射線外,還要建幾條避開市中心,同現有輻射線交叉的鏈索式地鐵線,把新建住宅區、機場和休息區聯係起來。環形地鐵位於市中心,沿途人口稠密,不僅與輻射線地鐵相聯,而且聯結各大火車站,又和輻射線大街的公路聯結,使地鐵和鐵路、地鐵和公路、公路和鐵路串起來,聯成一片,十分壯觀。
莫斯科購書記
謝天振
對於喜歡買書的人來說,莫斯科如果算不上購書天堂的話,那麼至少也是當今世界上購書的最好去處之一。
初到莫斯科,莫斯科立即給我一個“三多”的印象:一是兌換外幣點多——在熱鬧的商業街上,兌換外幣的點幾乎比比皆是,每走幾步就可看見一個;二是銷售鮮花的攤點多——在莫斯科,幾乎所有地鐵站的裏裏外外,出售鮮花的攤點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線;三就是書攤書店多——莫斯科比較像樣的書店至少在三五十家以上,至於大大小小的書攤那就多得難以勝數了,光是在我下榻的莫斯科大學的主樓裏,各種各樣的書攤就有十幾個之多,而在幾個主要的書市街道上,諸如庫茲涅佐夫橋大街、特維爾斯卡亞大街等,一個個的書攤簡直多到綿延不絕的地步。不僅如此,在和平大街的運動場,每逢周末還都有兩天書市,其占地麵積幾倍於上海的文彙書展,書籍愛好者們冒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排著長長的隊伍買票入場購書。一張門票約相當於1元5角人民幣,不能算便宜,但每星期卻仍然有許多人趕來買書,這一方麵固然說明俄羅斯人中愛書者甚眾,但另一方麵也說明在那裏有書可買,有書值得買。